为何短短两周,ChatGPT的热度骤减?

共计 422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1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ChatGPT 的到来犹如一阵风,迅速掀起热潮,然而在短短两周后,关于它的讨论已逐渐冷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在用户增长速度方面,ChatGPT 的表现惊人,短短五天便突破了百万用户,而 Netflix 则用了 3.5 年,Twitter 用了两年,Facebook 用了十个月,Dropbox 用了七个月,Spotify 用了五个月,Instagram 用了两个月。

而 ChatGPT,仅用了五天时间。

的确,科技界在 ChatGPT 发布的最初一周内讨论热度空前,其 CEO 迅速宣布用户突破百万,这一现象让沉闷的科技领域重新焕发活力。

然而,仅仅两周后,关于 ChatGPT 的讨论便显著减弱,初期的热情已逐渐回归平静。

通过观察当初热衷讨论 ChatGPT 的意见领袖和媒体,发现如今几乎没有再提及它。

这一现象并非毫无依据,百度指数、微信指数和谷歌趋势的数据显示,这些平台的热度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百度指数

微信指数

谷歌趋势

同时,近期几乎看不到 ChatGPT 网站出现卡顿现象,似乎流量已恢复平稳。

那么,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 ChatGPT 的革命性不足吗?还是它对国内用户不够友好?又或者说,ChatGPT 其实并没有太大用途呢?

接下来,我将与大家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一、霍桑效应的启示:人们对短期变化的热情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新事物的出现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公众热情,但这种热情消退是再自然不过的现象。

让我们从 1930 年代的一项工厂管理实验谈起——

1924 年至 1927 年,位于伊利诺伊州西塞罗的霍桑工厂,为了提升工人制造继电器的效率,管理层对工人的光照条件进行了调整。

结果显示,不论是将灯光调暗还是调亮,工人的工作效率在短时间内都有所提升,甚至简单的清理地面障碍物或重新布置工作站,都会在短期内提升产能。

这一现象被称为“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

霍桑效应的其中一个解释是,人们会因变化带来的新鲜感而受到激励。

确实,人们总是对新事物充满好奇,而这种新鲜感却难以持久。

对于 ChatGPT 而言,它改变了什么呢?

它颠覆了公众对小爱、小冰、小度等人工智能产品的固有印象,那些产品的实际效果常常被认为只是“人工智障”。

这一改变无疑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跨越式的,而非循序渐进的提升。

当某一事物远超预期时,人会快速分泌多巴胺,直观表现为“哇,真厉害!”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多巴胺的分泌无法长久维持,它只会在变化和刺激中产生,稳定状态下则会减少。

当人们第一次体验 ChatGPT 时,所感受到的颠覆感是巨大的,因为现实超越了他们的预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刺激感会逐渐减弱,因为变化不再持续,现实又回归到预期水平,除非 ChatGPT 再次实现显著进步。

心理学中的“新奇效应”(Novelty effect)正是对人类喜新厌旧现象的解释。

因此,ChatGPT 讨论热度的降低是自然的,它反映了人类对新事物的天生兴趣。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 ChatGPT 的实际价值。

二、回归现实:ChatGPT 的实用价值并不如想象中大

我之前撰写过一篇文章,题为《为何一些炫酷产品未能流行?》,其中有两个观点解释了为什么不少新奇产品最终未能流行:

  1. 感知的炫酷与用户的实际价值并不划等号。
  2. 产品的流行程度取决于目标用户群体的规模及其使用频率。

经过观察,我发现目前 ChatGPT 面临两个主要问题——首先,它的用户实际价值相对有限;其次,存在隐形的使用门槛。

过去的几天里,大家可能看到 ChatGPT 的各种使用案例,统计显示——

它能够写小说、创作诗歌、撰写通知、编写检讨、生成代码、撰写周报、制定商业计划、撰写提纲、进行调研和测试等等,似乎无所不能。

然而,仔细审视这些功能,究竟哪些实际上能带来价值呢?

我在朋友圈进行了一次小调查——“在过去两周中,你有使用 ChatGPT 完成或协助完成什么实际工作吗?如果有,请告诉我。”

覆盖了 2.6 万人的朋友圈,最终仅收到了 21 条有效回复,具体如下——

“写了一些标书的废话、完成软件工程课的作业、润色日报、询问 C 语言的基本用法、编写 SQL 语句、口播洗稿”等等。

这个调查虽然不够严谨,毕竟 ChatGPT 在大陆用户中的使用门槛较高,也可能存在他人使用但未回复的情况。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没有实际价值”的人比“解决实际问题”的人要多得多。

这表明多数人对再次使用它并不积极,客观来看,它仍不太适合普通用户。

至于这一问题的根源,并不是 ChatGPT 本身不够强大,而是使用 ChatGPT 需要用户能够提出具体的问题。

很多人的实际体验是——像调戏小爱同学一样问了几次 ChatGPT,提出了一些笼统的问题,结果未能达到预期,最终便不再使用。

实际上,善于使用 ChatGPT 的人通常会提出非常具体的问题,并不断深入追问,或以不同的方式提问以获取最终所需的答案。

这与搜索引擎的使用有些相似,越擅长使用搜索引擎,获得的信息就越有价值。

这种隐形门槛让许多普通用户难以从 ChatGPT 中获得期望的价值。

换句话说,至少在现阶段,ChatGPT 对普通用户的实际帮助远低于预期。

对大多数人而言,ChatGPT 依然只是一个玩具,唯一的功能可能是用来发朋友圈。

作为一名作者,我尝试让它辅助我的写作,但由于我的领域较为专业,效果并不理想,我的直观感受是——

它能够提供一些基础文本,但这些文本缺乏真正的洞察,难以使用。

作为科技作者,若没有洞察,文章就失去了意义,而许多人使用它进行扩写、缩写、校对或提炼要点,因风格原因,我仍然觉得这些作用微不足道。

更为致命的是,正如不少人提到的,ChatGPT 目前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 经常出现事实错误。

这意味着它提供的答案并不总是正确的。

在某些问题的回答中,它甚至会胡说八道。

我曾问它巴菲特的名言,它给出的却是一些显然不属于巴菲特的鸡汤;我询问《基地》的作者,它回答是乔治·马丁,这实在让人难以置信;我询问深圳的特产,它自信地回答为臭豆腐、白切鸡和啤酒鸭。

阮一峰老师曾问它云南某小城的景点,它编造出一大堆并不存在的景点:

基于此原因,程序员问答网站 Stack Overflow 于 12 月 5 日起,禁止用户分享 ChatGPT 生成的内容。

那么,在现阶段,ChatGPT 到底可以带来哪些实际的应用呢?

以下这个案例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我认识一位来自山东菏泽的草根大哥,他专门利用 ChatGPT 生成——

“面对不讲理的恶婆婆该怎么办?”、“如何劝女朋友接受第一次?”、“老公出轨,我该如何挽回?”、“如何追求离异女性?”、“如何劝大龄儿子结婚?”诸如此类的问题。

他批量生成文本,并将其转化为语音,加上影视片段发布到抖音,同时同步发布文字版到今日头条、百家号和企鹅号。

他表示,虽然目前的数据和收益并不理想,但已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他认为,ChatGPT 对他最大的帮助在于: 同一个问题的答案每次都不一样,能够有效规避平台的查重机制。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ChatGPT 生成的文本非常适合大众化、通俗化的内容。

这一点其实很容易理解,因为在训练过程中,通俗内容的数据量最大。

然而,一旦遇到过于专业的具体问题,很多情况下它就难以应对。

也就是说,它在生成“大路货”方面表现出色,但在处理特别具体的专业问题时则显得无能为力。

此外,内容的实时性和答案中的偏见、歧视问题也会给想要获得实际价值的普通用户带来不尽如人意的体验。

三、潘多拉魔盒已开启:ChatGPT 仅仅是前菜

如果你认为我这篇文章只是在批评 ChatGPT 现阶段的无用,那么你就错了。

让我们回顾一下阿尔法 Go 与人类围棋的历史——

2016 年 9 月,阿尔法 Go 击败欧洲围棋冠军后,包括李开复在内的多位技术领袖曾认为,阿尔法 Go 要想在六个月内战胜世界冠军李世石的希望渺茫。

但结果却出乎所有人意料,仅六个月后,阿尔法 Go 轻松击败李世石,并在随后的比赛中再无败绩,这种进化速度令人瞠目结舌。

也许,阿尔法 Go 的进化故事将在 ChatGPT 身上重演。

目前的 ChatGPT 是基于 OpenAI 的 GPT3.5 模型构建的,自 2018 年起,GPT1、GPT2、GPT3 的参数分别为 1.17 亿、15 亿和 1750 亿。

这是一个指数级的增长,想象一下更强大的 GPT4 将会达到怎样的高度。

因此,尽管现阶段的 ChatGPT 确实存在许多局限性,这一结论不是我个人的看法,而是 OpenAI 的 CEO 所言——

但这并不妨碍它在迭代过程中不断克服这些问题,从这个角度看,ChatGPT 或许仅仅是一个开端。

我期待未来它能够轻松地——

  • 帮助财经人士智能地查询各类专业数据;
  • 帮助法律工作者智能地检索各种判例和条款;
  • 帮助广告创作者智能地撰写有效的广告文案;
  • 帮助音乐创作者创作真正流行的音乐;
  • ……..

这些 AI 产品声称能够实现的目标,显然目前 ChatGPT 的表现还不够优秀,但毋庸置疑,ChatGPT 所代表的产品已经为 AI 的未来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我非常赞同硅谷著名投资家保罗·格雷厄姆在 Twitter 上发表的一句话——

“ChatGPT 令人惊叹之处在于,不在于有多少人被它震撼,而在于震撼到的是谁,这些人不会随便对每一个新事物感到兴奋,显然,重大事件正在发生。”

对于我们每个人,确实要认真思考自己的工作是否会被替代的问题——

李开复曾经提到,思考不超过五秒的工作,在未来必将被 AI 取代。

从目前来看,在某些领域,ChatGPT 已经远远超过了“思考五秒”的标准,随着其不断发展,其潜力将超出许多人的想象。

奇点隐现,未来已至,只是它的分布尚不均匀。

最后用凯文·凯利的一句话来结束——

“从第一个聊天机器人(ELIZA,1964)到真正有效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2022)仅用了 58 年。因此,不要认为距离近就一定清晰,也不要认为距离远就一定不可能。”

专栏作家

卫夕,微信公众号:卫夕指北(ID:weixizhibei),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2018 年度作者。她是一位兴趣广泛的广告产品经理,致力于用简单的语言深入分析互联网相关的逻辑。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来源:今日头条
原文标题: 为什么短短两周之后就鲜有人继续讨论 ChatGPT 了?– 今日头条
正文完
 0
小智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小智 于2025-09-29发表,共计4224字。
转载说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皆由CC-4.0协议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使用智语AI写作智能工具,您将体验到ChatGPT中文版的强大功能。无论是撰写专业文章,还是创作引人入胜的故事,AI助手都能为您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创意,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您只需输入几个关键词或主题,AI便会迅速为您生成相关内容,让您在短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
利用AI智能写作工具,轻松生成高质量内容。无论是文章、博客还是创意写作,我们的免费 AI 助手都能帮助你提升写作效率,激发灵感。来智语AI体验 ChatGPT中文版,开启你的智能写作之旅!
利用智语AI写作工具,轻松生成高质量内容。无论是文章、博客还是创意写作,我们的免费 AI 助手都能帮助你提升写作效ai率,激发灵感。来智语AI体验ChatGPT中文版,开启你的智能ai写作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