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38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今年,元宇宙的热潮促使数字人技术在商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国内众多科技公司纷纷推出虚拟数字人生成平台。同时,一些低成本的数字人软件也相继面市,逐步融入直播、文化旅游等多个应用场景。对于中小企业及个人来说,制作一位“数字化分身”变得愈加便捷。难道“数字人自由”真的要实现了吗?华商报记者最近尝试了一款低价的数字人生成平台,来探究其真实效果。
数字人普及推动成本下降
根据 IDC 的最新报告,中国虚拟数字人市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预计到 2026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102.4 亿元。同时,沙利文发布的《2022 年中国数字人市场观察报告》指出,各大厂商正努力打通数字与现实之间的壁垒,提升综合竞争力,从硬件、软件到 AI 能力平台以及各行业的应用,均在加速布局。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更多公司将加入数字人应用的行列,数字人在品牌推广、用户互动等方面的商业价值将愈加显著。更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企业,甚至个人也能够拥有自己的数字人。
虚拟数字人的主流技术路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工智能驱动,适合新闻播报、客服和讲解等场景;另一种是动作捕捉驱动,适合营销、直播及虚拟主播等互动性较强的领域。
普通用户可定制“数字分身”
今年上半年,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数字人制作的成本依然较高。不过,随着虚拟数字人产业链的逐步成熟,已经形成了包括上游制作与渲染工具、中游虚拟人驱动与运营、下游场景应用的完整生态链。这一产业链的成熟催生了低价数字人应用软件的出现,有些平台甚至只需几万元便可定制出一个“数字人”。对于价格敏感的中小企业及个人用户来说,定制“数字分身”的机会已然来临。
那么,这些低价的数字人制作软件是否实用呢?数字人在镜头前的表现又如何?华商报记者最近体验了一款元宇宙数字人软件,这是一款基于云的虚拟主播工具,帮助用户创建影视级的虚拟主播形象,并可以在第三方直播平台上进行直播。
在使用过程中,记者发现,该软件操作相对简单,用户只需通过手机号注册,便可个性化定制自己的虚拟形象,编辑虚拟角色。软件提供了专业的捏脸功能,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发色、肤色、眼睛大小、鼻梁高度等,还能设定独特的五官风格,选择服饰进行搭配,最终保存角色。
形象设定完成后,用户可以使用电脑摄像头驱动数字人,通过捕捉表情和动作,将其实时传递给虚拟主播。
网络速度影响数字人使用体验
体验后,记者发现数字人对真实用户的识别能力相对精准,基本上能够同步动作,但这也依赖于网络速度。如果网速过慢,真实用户与数字人之间的动作可能会出现错位。
业内专家指出,当前这些低成本数字人驱动平台大多依赖云服务,这意味着对网络条件的要求极高。若网络延迟,可能会影响到角色编辑的速度,发型和服装的更换,以及 AI 互动的实时性,网络不畅可能导致虚拟人与实际用户的动作不同步,影响直播效果。
因此,从现阶段来看,低成本数字人生成平台的出现,主要满足了一些寻求新鲜感用户的好奇心。然而,从更高的角度来看,由于技术门槛的限制,想要以低成本拥有一个高度智能、形象逼真的“数字人”依然任重道远。
清博智能的专家王芸表示,当前大多数数字人只能完成简单的决策,尚无法实现完全智能化的交互。同时,数字人的生产效率问题,使其难以满足企业对高频需求的期待。打造一个具有“灵魂”的数字人,能够听、说、理解并互动,依然是许多企业和用户的愿望,但这一技术挑战依然存在。华商报记者 杨刚 实习生 宋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