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23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蓝鲸新闻10月17日报道(记者 武静静),蓝鲸科技的记者了解到,智谱AI在九月底进行了大规模的内部调整,商业化部门下的产研中心也随之解散,涉及团队人数超过60人。这项决定在公司准备上市的关键时期做出,同时也面临着To C与政企业务之间战略的平衡。
一名参与过多个项目的员工向记者透露:“在之前的客户案例中,国产芯片的适配和多模型组合等关键技术工作,都是由产研中心负责的。”他指出,该中心在上半年取得了出色的业绩,多个私有化项目已成功推进,且下半年仍有大量订单待执行。
因此,许多员工对这一变化感到震惊。记者采访了数位内部人士,以独家方式获取了智谱AI组织结构调整的详细信息。
组织变动的迅速推进
此次调整在9月23日左右进行。当日下午,产研中心的员工接到领导的口头通知,得知整个部门将被解散。随后的一个星期,HR开始与员工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员工在同一天签约并离职。
一位员工回忆道:“没有正式的邮件通知,也没有在内部群里公告。只有少数领导口头告知。”他进一步说明,赔偿标准为“N+1”,并要求员工将之前获得的智谱股权按原价回购。
蓝鲸科技记者获得的一份离职解约文件显示,智谱给出的理由是:“由于公司内部架构调整,您所在的部门及岗位已被取消,目前公司没有其他适合您的岗位。”
该员工透露,产研中心的调整现已完成,原有约60名员工中,一半选择离职,另一半则被调至交付部门。赔偿机制为“N+1”。
他补充道,此次调整并非仅限于产研中心,“其他部门也有变动,例如销售和解决方案,不过规模不大。”目前智谱的员工总数大约在1000人左右(包括外包人员)。
这次变动是智谱在2025年进行的第二次重大组织架构调整,第一次发生在今年6月底,智谱AI的COO张帆宣布辞职创业。张帆离职后,公司将To B与To G两条业务线合并,销售、产研和交付部门吸纳了多个原部门,之后商业化整体负责人归当时的智谱CEO张鹏管理。
解散产研中心的原因何在?
解散的产研中心隶属于智谱的商业化部门,该部门是公司收入的核心支柱,主要服务于To B和To G市场。与大多数云服务提供商相似,商业化部门包括售前、销售、产研和交付等多个中心。售前及解决方案团队主要负责客户前期的方案设计、需求确认及招投标,而交付团队则承担合同签署后的项目实施,产研中心则专注于为这些项目提供必要的产品与平台支持。
智谱的产研中心主要集中在两款核心产品上:一款是面向大型政企客户的私有化智能体解决方案,与“扣子”等智能体平台相似;另一款是MAAS(Model-as-a-Service)模型平台,专注于为客户定制专属模型,支持复杂的模型应用场景实现。
在外界看来,这项调整并不完全是负面的。一位从事大模型行业的专业人士分析指出,产研中心的解散可能是公司主动收缩、重新聚焦的战略行动:“私有化市场的竞争门槛日益提高。过去依靠技术和人力的交付可以赢得项目,但从长远来看,产品的标准化、生态合作及成本控制能力才是决定能否走得更远的关键。智谱的此番举动可以视为战略收缩,也是一次结构性优化。”
他认为,拆分产研中心并不意味着彻底放弃To B市场,但如何从“重人力”转向“轻平台”将是智谱需要认真考虑的核心问题,这也是其为上市而寻求更健康利润结构的必经之路。
聚焦Z.ai寻找新增长,政企市场仍是基础
根据蓝鲸科技记者的了解,智谱的整体产品体系分为三条主线:智谱开放平台(BigModel),提供API服务;C端产品线,涵盖智谱清言、Z.ai、以陪伴为主题的多模态AI产品动物圈,以及智能体产品AutoGLM;B端商业化线,专注于To B和To G客户的私有化及定制需求。
在组织结构上,智谱设有AI院与工程院两大核心部门。AI院负责模型与算法的前沿研究,并统筹C端产品的开发;工程院则专注于为各项业务提供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C端产品的负责人向AI院下的算法团队汇报。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出现在智谱清言,2024年12月26日,阿里达摩院的资深技术专家、支付宝中国首席数据官胡云华正式加入智谱,担任C端应用“智谱清言”的负责人。智谱清言在去年被视为公司最具增长潜力的产品,并曾获得内部S级绩效。根据智谱2024年12月公开的数据,自2024年第三季度智谱清言上线付费功能以来,预计年度经常性收入(ARR)将突破千万元,目前该平台的用户数已超过2500万。
在胡云华加入智谱后的第一个春节,DeepSeek进行了推出并开源,随后市场对C端AI产品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根据AI产品榜的数据统计,智谱清言APP端的月度活跃用户(MAU)在今年3月达到了峰值1043万,随后开始下降,至9月份时MAU降至712万。
胡云华的职位是否会有所变动,目前尚无明确消息。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智谱科技正全力以赴开发其新产品Z.ai。根据AI产品榜的数据,Z.ai在最近几个月取得了显著增长,8月的月访问量达到了347万,增速高达219.79%,在全球范围内位居首位。
一位员工表示:“公司的核心依然是商业化部门,虽然我们正在尝试向C端市场拓展,但这条路并不平坦。”他对此深感无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