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论文中的“AI痕迹”日益明显,各高校如何制定规则应对?

共计 350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期,DeepSeek的流行让人工智能的关注度达到了新的高峰。在高校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使用AI工具来辅助撰写论文,这种方式相比于翻阅厚重的书籍或通过互联网搜索资料,无疑更加便捷。然而,在调查中,记者注意到一些大学生对AI工具产生了依赖,错误使用的情况也在逐渐增加。

只需在聊天框中输入指令,就能迅速生成一篇相对完整的课程论文。如今,AI工具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完成报告和论文的“利器”。例如,某高校大一的英语作业群中,一则通知指出,老师对使用AI工具直接生成的作文均给出了零分的评价。

某高校学生:有的同学为了省时,直接把AI生成的作品递交了。没想到老师会使用AI检测工具来查验内容。诚然,我身边的同学对AI的依赖愈发明显,我也对这种情况感到担忧,尤其是它对创造力的影响。

大学生中近三成使用AI进行论文或作业创作

根据第三方机构“麦可思”对3000多名高校师生进行的调查,接近六成的师生表示他们每天或每周都会多次使用生成式AI。而在使用AI的大学生中,近三成的人表示主要用于撰写论文或作业。在采访中,一些学生承认,他们在写作报告或论文时,往往会直接复制粘贴AI生成的内容。

北京工商大学学生:当AI生成内容后,如果时间紧迫,我会直接将其粘贴上交。

浙江传媒学院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我发现自己渐渐对AI工具产生了依赖。

AI伪造研究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引发关注

一些高校的教师和专家表示,除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来应付论文和作业,少数学生还可能利用AI伪造研究数据、编辑实验图像等不当行为,这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教育部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助理 丁峻鹏:据我所知,最严重的情况是使用AI工具自动生成论文。此外,更有学生利用生成式AI伪造图像,甚至对已有图像进行AI编辑。这种技术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造假的成本。

部分学生习惯依赖AI工具完成学业

对AI的依赖性逐渐加深

标题:AI工具的使用规范:高校的应对策略与学生的反思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黄亚婷教授团队,自2024年初以来,进行了针对国内大学生使用AI工具的调研。这项研究覆盖了20多所高校,调查对象包括3800多名本科生和4200多名硕博研究生。结果显示,学生们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方面的误用现象确实存在,且占比不容忽视。一部分学生甚至表示,他们已经习惯于依赖AI来完成学业任务。

研究员黄亚婷指出:在我们的调研中,约40%的工科研究生表示,他们意识到过度依赖人工智能会对科研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思维惰性和创造力的抑制。这表明,他们对这一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造成AI不当使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对学术规范和伦理的理解尚不深入;另一方面是明知不可为而故意抄袭的行为。

高校纷纷制定AI使用规范

虽然AI可以成为一种赋能工具和学习助手,但绝不应被视为偷懒的手段,或是大学生的“代写者”。近来,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相继出台了AI使用规范,明确了允许与禁止的具体范围。

近期,复旦大学发布了《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其中详细列出了禁止使用AI工具的领域,包括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原始数据收集、结果图片与插图创作、论文撰写、答辩与检查及涉密内容等,涉及原创性、创新性以及本科教育的核心考核内容。

复旦大学:规范AI工具的使用范围

在允许使用的方面,文献检索、代码调试和统计分析等辅助性工作被列入其中,但前提是必须经过学生的审核和指导教师的同意,以确保AI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如若发现严重违规行为,相关论文的成绩将被认定为不合格,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位获取。

复旦大学教务处处长林伟表示:希望通过这一文件的制定,能明确需要强调的能力,并界定哪些内容是不可使用,哪些是可以辅助的。同时,努力厘清相应的诚信原则,建立明确的边界。

学生们需亲自签署声明,确认在写作过程中是否使用过AI,并确保没有触及相关的底线与界限。

天津科技大学:论文中AI生成内容限制在40%以内

天津科技大学推动AI与论文查重相结合,确保学术诚信

天津科技大学于去年发布了关于2024年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查重和AIGC检测的通知,明确要求所有本科生在提交的毕业论文中进行智能生成内容的检测,比例原则上不得超过40%。这一规定在2025年的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中仍将继续实行。

孔林涛,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合理利用AI工具来高效完成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但真正具有创造性的综合工作仍然需要学生亲自去完成。因此,这一比例的设定,一方面是为了鼓励学生使用先进工具,另一方面也在提醒他们不要过于依赖,核心部分仍需自己努力完成。

据了解,目前包括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湖北大学、福州大学及南京工业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正在实施或制定相关政策,以规范学生利用AI进行论文写作的行为。

识别AI生成内容的重要性

科研诚信检测系统的研发

在快速发展的AI技术背景下,如何防止其在大学生学习中被滥用,识别技术显得尤为关键。我国多个研究团队正在积极推动AI生成内容的识别技术发展,以应对这一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生成技术的不断进步,学术不端行为如剽窃已不再是简单的模仿。一些传统的论文查重系统已经显得落后。在北京邮电大学,鄂海红教授的团队,专注于多模态大数据处理与理解,正在受科技部等机构的委托,开发科研诚信检测服务,特别是针对在科学实验中利用AI工具伪造图像等行为的反识别技术。

鄂海红,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我们目前与万方数据库合作,建立了包含超过400万篇SCI期刊论文及6000万张图像的比对库。若提交的论文进行检测,将与该比对库进行比较,若使用了他人的研究成果,例如修改实验结果或编辑他人的学术图片,我们的算法能够实现自动化识别。

AI生成内容的准确性问题

目前,国内还有多个团队在不同领域持续开展AI论文的反识别检测研究。专家指出,随着AI技术不断迭代,反识别技术也必须加速更新,以持续对学术造假行为形成有效震慑。

在采访中,一些学生和专家也表示,虽然AI工具基于庞大的信息进行智能分析,但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可能存在问题,进而导致错误的结论。

标题:提升学术诚信,塑造AI教育新环境

清华大学的王涵远同学:有时候,生成式人工智能会给出一些荒谬至极的答案,内容的质量参差不齐,这一点显而易见。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的周爱民院长:在教育应用中,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幻觉问题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方面。这种技术依赖于概率生成内容,因此在质量评估上面临技术挑战。我们通过大型模型生成的文献,由于没有真实查阅相关的期刊,可能会出现不实的信息。人工智能应当作为人类的助手,促进人机协作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它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完成一些任务,但在专业研究领域,我们必须主导其应用,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营造学术诚信环境

确保AI工具的正确使用

专家们强调,除了技术手段之外,规范AI工具在学术领域的应用,还需从完善评价体系、提升AI素养等多个方面共同推进。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黄亚婷研究员: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优化我们的评价机制。AI将替代那些重复性和标准化的任务,因此我们的考核评价应更加关注高阶能力,强调能力导向的过程性评价。例如,老师布置的作业应该是难以被AI替代的,需要与AI合作完成的类型。

高校开设人工智能必修课程

提升师生的AI素养

专家指出,堵不如疏,提升师生的AI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最近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明确指出,需要建立完善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推动人工智能助力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许多高校将人工智能设为通识必修课程,积极提升师生的AI素养。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教学研究处的郑春燕:我们向全校学生推出了分为ABC三个层次的人工智能课程,旨在适应不同专业和学科背景的学生。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善用技术,形成与机器协作的最佳工作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以激发创造力是我们所关注的。每位浙大的老师都应在课堂中建立关于AI使用的基本规则,引导学生了解机器的帮助,同时意识到其局限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高校的学生在社交平台上看到过“偷偷学AI发SCI”或“一站式满足硕博生个性化需求”等诱人的广告。专家提醒,不仅是学校,监管机构和平台运营者也应对以“AI代写论文”等为噱头的恶意营销和欺诈行为保持警惕,必须加强治理。

(总台央视记者 高晨源 李宁 孙金满 王殿甲 杨煜)

来源:今日头条
原文标题: 大学生论文“AI 味儿”渐浓 怎么破?使用 AI 工具 各高校“立规矩”了 – 今日头条
正文完
 0
小智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小智 于2025-10-03发表,共计3508字。
转载说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皆由CC-4.0协议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使用智语AI写作智能工具,您将体验到ChatGPT中文版的强大功能。无论是撰写专业文章,还是创作引人入胜的故事,AI助手都能为您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创意,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您只需输入几个关键词或主题,AI便会迅速为您生成相关内容,让您在短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
利用AI智能写作工具,轻松生成高质量内容。无论是文章、博客还是创意写作,我们的免费 AI 助手都能帮助你提升写作效率,激发灵感。来智语AI体验 ChatGPT中文版,开启你的智能写作之旅!
利用智语AI写作工具,轻松生成高质量内容。无论是文章、博客还是创意写作,我们的免费 AI 助手都能帮助你提升写作效ai率,激发灵感。来智语AI体验ChatGPT中文版,开启你的智能ai写作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