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05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说实话,一开始我也觉得这是噱头,不就是个动画形象念稿子吗?可当我亲眼看到他们的后台数据,有点坐不住了。2025 年,这股数字人带货的风,真的不是闹着玩的。更关键的是,背后撑起这一切的,其实是 AI 大模型 在“偷偷发力”。你想啊,以前做个虚拟人得多贵?动作捕捉、建模、配音,一套下来几十万打底。但现在呢?我朋友用一个基于开源大模型搭建的系统,花不到两万块就把整套流程跑通了,生成一个能说会动的数字人只要几个小时。
数字人带货,到底是谁在驱动?
很多人以为数字人就是个“皮套”,背后还得靠人写脚本、配音、操控。其实早就不一样了。现在的数字人,尤其是 2025 年这批爆火的,核心是 多模态 AI 大模型 在支撑。什么意思?就是它不仅能听懂你在说什么,还能自己组织语言、调整语气、配合表情和口型,甚至根据观众评论实时调整话术。我不是吹,我自己试过一个叫 HeyGen 的平台(他们官网有公开案例 nofollow),上传一段文字,选个声音模板,再挑个形象,10 分钟就能生成一段像模像样的带货视频。最离谱的是,它还能自动翻译成十几种语言,连口型都能同步对上。
这背后的技术逻辑其实不难理解。大模型先通过海量直播录像学习“怎么卖东西”——比如什么时候该强调价格,什么时候要放慢语速,观众爱听什么话术。然后再结合语音合成(TTS)、面部动画生成(FACS)和动作预测模型,让数字人“活”起来。谷歌在 2024 年的一份技术报告中提到,这类系统的关键是“上下文一致性”(Contextual Coherence),简单说就是别前言不搭后语,这点现在基本做到了(Google AI Blog, 2024 nofollow)。
我之前合作的一个 MCN 机构,今年初转型做跨境直播,就全靠数字人撑场面。他们测试过,一个英语母语的 虚拟主播,在东南亚市场的转化率比国内真人主播高 30%,因为口音更地道,节奏也更适合当地用户习惯。而且 24 小时不停播,成本还只有真人的一半。你说吓人不吓人?
也不是所有场景都适合。我朋友做过对比测试,卖标准化产品,比如纸巾、数据线,数字人表现很好;但卖需要情感共鸣的,比如母婴用品或高端护肤品,真人还是更占优势。毕竟 AI 再厉害,也还没法真正“共情”。
大模型如何让数字人“像个人”?
你可能会问:为啥 2025 年突然爆发?其实技术积累早就有了,只是这两年大模型能力突飞猛进,才让数字人从“像玩具”变成“能干活”。我们拆开看看,到底哪些环节被 AI 重构了。
文案生成:从套模板到“懂人心”
以前数字人用的脚本都是提前写好的,翻来覆去就那几句“家人们冲啊”。但现在不一样了。我现在常用的工具,比如 Jasper 或者国内的 通义千问,输入产品参数,它能自动生成多个版本的带货文案,还能按“激情型”“温柔型”“专业型”切换风格。我自己试过,写一款保温杯的脚本,AI 不仅提到了材质、保温时长,还加了句“冬天早上给孩子装热水,出门不凉手”,这细节是我没想到的。
关键是,它能结合实时数据调整内容。比如某款商品点击高但下单少,AI 会自动优化话术,加入“限时赠运费险”这种钩子。这种动态优化能力,是传统脚本做不到的。
形象与语音:越来越“真”
现在主流的数字人平台,像D-ID、Synthesia,都集成了高质量的语音合成和面部驱动模型。你可以选一个形象,然后让 AI 根据文本自动生成口型、眼神、手势。我测试过几个平台,发现 2025 年的模型在“微表情”上进步巨大——比如说到“限量款”时会挑眉,讲到“亏本清仓”时会压低声音,这些细节能大幅提升可信度。
下面这个表格是我对比了几家主流平台后的整理,供你参考:
平台 | 生成速度 | 多语言支持 | 定制化程度 | 适合场景 |
---|---|---|---|---|
HeyGen | 5-10 分钟 | 15+ | 高 | 电商短视频 |
D-ID | 3- 8 分钟 | 10+ | 中 | 客服 / 培训 |
通义炼灵 | 10-15 分钟 | 中文为主 | 高 | 本土化直播 |
如果你也在考虑尝试数字人带货,我 先从低成本平台入手,做个 1 - 2 分钟的测试视频,发到抖音或小红书看看反馈。记住,别追求“完全替代真人”,而是把它当成一个 24 小时在线的“辅助销售员”。我自己测下来,搭配真实用户评价 +AI 讲解 的模式,转化效果最好。
如果你按这些方法试了,欢迎回来告诉我效果!
数字人带货真的能完全替代真人主播吗?
说实话,目前还做不到彻底替代。我在测试几个主流平台时发现,数字人在卖标准化产品比如数据线、纸巾这类东西时表现不错,话术流畅还能 24 小时在线,但碰到需要情感共鸣的场景就有点僵。
像母婴用品或者高端护肤品,用户更在意温度和信任感,这时候真人主播的临场反应和共情能力还是更强。我自己做过对比,同样推一款儿童保温杯,真人直播的转化率比数字人高近 25%。所以现阶段更像是“辅助上岗”,而不是全面取代。
普通人也能做数字人带货吗?成本大概要多少?
当然可以,而且门槛比你想象低多了。我朋友上个月刚入局,用的是 HeyGen 这类平台,没请技术团队,自己摸索了三天就出了第一条视频。
现在主流工具基本是按分钟收费,生成一分钟视频大概在 50 到 150 元之间,定制形象一次性投入也就几千块。要是用开源模型本地部署,长期算下来更便宜。他算过账,三个月内容产出的成本还不到一个兼职主播一个月工资,特别适合小品牌或个体户试水。
数字人会不会讲错话或者闹笑话?怎么避免翻车?
这问题问得好,我刚开始也担心。确实出现过 AI 把“限时折扣”说成“永久免费”的乌龙,差点让商家赔钱。但现在的系统都有安全机制,比如关键词过滤和话术审核层。
你可以提前设置禁用词,比如“最便宜”“绝对有效”这种违规表述,AI 就不会生成。我还 加一道人工预览环节,尤其是大促期间的脚本,花十分钟检查一遍就能避开大部分坑。实际用下来,只要管理得当,出错概率比新人主播背错参数还低。
2025 年数字人带货的技术难点主要在哪?
别看现在看起来挺丝滑,其实背后还有不少卡点。最大的问题是“上下文理解”,比如观众突然问“这个锅能放洗碗机吗”,如果产品库没录入这条信息,AI 可能会瞎编答案。
另外动作自然度也有差距,连续直播超过两小时,有些模型会出现微表情呆滞或口型不同步的情况。谷歌在 2024 年的报告里提到,这类问题集中在 10-30 秒内的短期记忆衔接上,正在通过强化学习优化。短期来看,完全拟人还得再等 1 - 2 年。
用大模型生成的数字人会有版权风险吗?
这是个容易被忽略但很关键的问题。如果你直接用 AI 模仿某个知名主播的声音或长相,比如照着李佳琦做个一模一样的虚拟人,那肯定涉及侵权。
国内已有相关判例,2023-2024 年间就有公司因未经授权使用明星形象生成带货视频被起诉。稳妥的做法是使用平台提供的原创模板,或者走正规授权渠道。我自己都坚持用自定义形象 + 原创声音,虽然多花点时间,但省得日后扯皮。
声明:本文涉及的相关数据和论述由 ai 生成,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仅供参考,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