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82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虚拟数字人的崛起曾如同一颗璀璨的新星,在资本市场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芒。然而,近年来这种光辉逐渐暗淡,随着运营成本的高企、回报的低迷以及交互技术的瓶颈,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热潮退去后,虚拟数字人开始逐渐隐退至后台,转而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期,记者对数字人行业进行了深入调研,探讨其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从热捧到降温
在 2021 年,虚拟美妆代言人“柳夜熙”迅速走红,随即引发了众多品牌推出自己的虚拟代言人,掀起了一场科技与娱乐相结合的浪潮。资本市场对此热情高涨,A 股中的相关概念股纷纷涨停,虚拟数字人一度被视为商业的新宠。
许多企业纷纷推出自家虚拟代言人,例如屈臣氏的“屈晨曦”、花西子的“花西子虚拟人”,甚至招商银行也推出了“AI 小招”,试图在这一新兴市场中占得先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三个月造星、六个月回本”迅速成为行业的流行语,几乎所有参与者都相信,只要有效整合算法、美术和市场营销,虚拟数字人就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并带来丰厚的商业回报。
然而,表面的繁荣掩盖了行业的真实困境。高昂的制作与运营成本逐渐显露出其沉重的负担。创壹科技的 CEO 梁子康表示,在推出“柳夜熙”之前,研发团队和技术设备的投入已经超过了百万,制作第一条短视频的成本更是高达数十万元。
企业们逐渐意识到,虚拟数字人并不是“低投入、高回报”的理想选择。随着用户的新鲜感逐渐消退,曾经备受期待的虚拟代言人也相继从平台首页消失,宛如从未出现过。
根据 QuestMobile 的报告,2023 年虚拟主播的 GMV(商品成交总额)不足真人主播的五分之一,用户的付费意愿也持续走低。在抖音平台上,虚拟主播的平均观看时长从 2022 年的 15 分钟骤降至 2023 年的 5 分钟,粉丝流失率超过了 40%;快手电商则取消了对使用官方数字人直播间的流量支持。
“虚拟数字人的热度确实有所降温,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的价值下降,而是市场从狂热回归理性的必然结果。”广州艾媒数聚信息咨询股份有限公司的 CEO 张毅指出,行业面临着三重挑战:首先,早期的数字人依赖于动作捕捉与图形渲染技术,导致表情僵硬、交互滞后等问题长期存在,技术同质化加重了受众的审美疲劳;其次,成本与收益之间的不平衡,优质的 3D 数字人制作成本高昂,而 2D 数字人却因模板泛滥而陷入价格竞争;最后,应用场景的局限,泛娱乐化应用占比过高,IP 运营能力不足,导致多数项目难以实现持续盈利。
深耕产业需求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快速发展,虚拟数字人逐步升级为“数智人”,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和情感分析等技术实现更智能、更人性化的交互。
技术供应商利用模块化工具和 SaaS 平台降低了制作门槛,推动数字人迅速应用于金融、医疗、教育和企业服务等实际场景,逐渐走出“偶像神坛”,深入满足产业需求。
张毅表示,C 端偶像经济受限于高投入、激烈竞争和用户审美疲劳,生命周期变得更加短暂。而 B 端需求则愈加明确,客服、直播、教育助手等场景具有可规模化复制的潜力,通过 AI 实现全天候高效服务,成本和收益比更具优势。
例如,罗永浩的数字人在百度电商上完成了首场直播,吸引了超过 1300 万的观看人次,GMV 更是超过 5500 万元,部分 3C 和食品类商品的销售单量也超过了罗永浩在同月真人直播的数据。
记者观察到,该数字人形象生动,能精准复刻真人的神态与动作,商品介绍时时而调整姿势,时而用手指敲击桌面,交互非常自然流畅。“罗永浩的数字人已经达到了与顶级主播相媲美的效果。”百度副总裁平晓黎表示,随着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虚拟数字人的表现有望持续优化,甚至超越真人。
在今年的京东“618”期间,数字人主播能够亲自测试产品,交互显得更加人性化。数据显示,京东的数字人带货能力超越了 80% 的真人主播,共有 1.7 万家品牌商家选择数字人进行直播。
伴随 AI 技术的不断进步,虚拟数字人的商业化路径愈加清晰。根据百度的财报,第二季度数字人创造的收入环比增长了 55%,规模预计约为 5 亿元。
IDC 中国的高级分析师杨雯指出,数字人直播通过技术驱动重构了电商的价值链。厂商竞争的核心在于场景创新与用户体验优化,而不仅仅是技术的简单堆砌。只有实现技术、内容与商业的深度协同,才能真正释放数字人主播作为电商增长引擎的潜力。
然而,长期发展依然面临三重挑战:技术需要实现从功能的简单复刻到情感的深度共鸣的飞跃,生态系统需在平台稳定与技术替代可能带来的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监管方面则需建立跨平台的标准框架。目前,大多数平台对数字人主播仍持谨慎态度,未来能否实现规模化发展仍存不确定性。”杨雯补充道。
市场加速扩容
尽管仍存在挑战,虚拟数字人产业的发展并未停滞。大模型的迭代与智能体技术的进步推动市场快速扩展。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的预测,到 2025 年,中国虚拟数字人的核心市场规模将突破 480 亿元,相关产业规模将超过 6400 亿元。
资本市场也再次关注这一领域。根据 IT 桔子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7 月 7 日,虚拟数字人领域在年内共发生了 23 起投融资事件,接近 2024 年全年的数据,总金额达 35.07 亿元,平均每起融资超过 1.5 亿元。
政策层面也释放出积极信号,为虚拟数字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7 月 7 日,上海发布了《上海市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支持数字人、数字孪生、虚拟现实、感知交互、空间计算等关键技术领域的前瞻性攻关。
除了上海,多个地方政府也积极布局数字人领域,仅在 6 月份,西宁、绵阳等地的政府部门就上线了新款数字人,不仅促进了行业的发展,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便利服务。
随着应用的深入,虚拟数字人所涉及的伦理与法律问题也逐渐显现,包括数据隐私、版权争议等多重权益纠纷。
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通报了一起虚拟数字人著作权侵权案件,法院认定涉案的虚拟数字人形象具备独创性,应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被告的行为构成侵权。
北京互联网法院的法官朱阁指出,虚拟数字人由外在表现和技术内核两部分组成。在外在表现层面,如果来源于真人形象并使用真人数据,则涉及保护自然人的肖像、声音等人格权益。相反,具有独创性的虚拟数字人形象则构成美术作品,可以通过著作权法保护。技术内核中的代码可作为计算机软件受保护,符合要求的算法和数据也可能构成商业秘密。
平台方也在加强治理。抖音生活服务内容生态与体验负责人罗永翔指出,随着 AI 技术的迭代,数字人可能被用于操作大量账号冒充真人进行直播,存在误导风险。平台去年优化了对 AI 主播的识别能力,累计处理超过 17 万个录播直播间,封闭了 3 万多个账号,打击了 2800 多个黑商团伙。
如今,虚拟数字人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技术的迭代中酝酿着重生。AI 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如 GPT- 5 和百度文心一言的成熟,为虚拟数字人注入了“智慧的灵魂”。产业界普遍认为,在未来五年内,数字人将不再是“花瓶”,而是将实质性赋能,成为推动智能制造和文娱消费的新增长点,同时也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工具和经济增长的新变量。
袁传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