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87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曾几何时,虚拟数字人的崛起犹如一颗灿烂的星辰,照亮了资本市场的天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光辉渐渐黯淡,运营成本的居高不下、回报率的下降,以及尚未解决的交互瓶颈,成为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随着喧嚣渐渐平息,虚拟数字人的影响力逐步减弱,它们的角色开始转变,悄然融入到产业链的深处,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日,记者对数字人产业进行深入调研,试图把握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从热度到冷却
在 2021 年,虚拟美妆代言人“柳夜熙”一举成名,随后,许多品牌纷纷推出自己的虚拟代言人,掀起了一场科技与娱乐相结合的浪潮。资本市场对此热烈追捧,A 股相关概念股接连涨停,虚拟数字人一度被视为商业的新宠。
各大企业紧随其后,纷纷推出自家的虚拟代言人:屈臣氏发布了“屈晨曦”,花西子推出“花西子虚拟人”,招商银行则上线了“AI 小招”,力图在数字人市场中抢占先机。
行业内盛行的口号“3 个月造星、6 个月回本”成为了大家的共识。从上海的咖啡馆到北京的投资路演,再到广州的拍摄棚,几乎所有业内人士都坚信,只要整合算法、美术与营销,虚拟偶像就能批量生产并带来丰厚的商业回报。
然而,表面上的繁荣掩盖不了内在的困境。虚拟数字人高昂的制作与运营成本逐渐显露出其不容忽视的问题。创壹科技的 CEO 梁子康表示,在推出“柳夜熙”之前,研发人员与技术设备的投入已超过百万元,而制作第一条短视频的成本也高达数十万元。
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们意识到,虚拟数字人并非是一条“低投入、高回报”的捷径。伴随用户的新鲜感减退,许多曾被寄予厚望的虚拟代言人悄然从各大平台的首页消失,仿佛从未存在过一般。
根据 QuestMobile 的报告,2023 年虚拟主播的 GMV(商品成交总额)仅为真人主播的五分之一,用户的付费意愿也在持续下降。抖音平台上的虚拟主播平均观看时长从 2022 年的 15 分钟骤降至 2023 年的 5 分钟,粉丝流失率已超过 40%;快手电商也取消了对使用官方数字人直播间的额外流量支持。
广州艾媒数聚信息咨询股份有限公司的 CEO 张毅指出,虽然虚拟数字人热度有所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的价值减弱,而是市场从狂热转向理性的必然结果。他认为,行业面临三大挑战:首先,早期数字人依赖的动作捕捉与图形渲染技术,导致表情僵硬、交互延迟等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技术同质化带来了受众的审美疲劳;其次,制作高质量 3D 数字人的成本居高不下,而 2D 数字人因模板泛滥,竞争进入价格战;最后,应用场景过于单一,泛娱乐化的应用占比过高,IP 运营能力不足,导致大多数项目难以持续盈利。
深耕产业需求
伴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迅速崛起,虚拟数字人产品逐渐升级为“数智人”,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与情感分析等技术,实现更加智能和拟人的交互体验。
技术公司通过模块化工具和 SaaS 平台降低了制作门槛,推动数字人迅速进入金融、医疗、教育和企业服务等实用领域,逐步走下“偶像神坛”,更加关注产业需求。
张毅认为,C 端的偶像经济受到高投入、激烈竞争和用户审美疲劳的制约,生命周期逐渐缩短。而 B 端的需求则更加明确,客服、直播、教育助手等场景能够规模化复制,通过 AI 实现全天候高效服务,成本收益比也更加优越。
例如,在直播领域,罗永浩的数字人近期在百度电商完成了首场直播,吸引了超过 1300 万人次观看,GMV 更是突破 5500 万元,其中部分 3C 和食品类商品的销售额超越了罗永浩在 5 月的真人首秀数据。
记者观察到,该数字人形象生动,能够精确复刻真人的表情与动作,在介绍产品时时而调整坐姿,时而用手指敲击桌面,交互自然流畅。百度副总裁平晓黎表示,随着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虚拟数字人的表现效果有望持续提升,甚至超越真人。
在今年的京东“618”期间,数字人主播已成功进行产品测试,交互体验更加人性化。数据显示,京东数字人主播的带货能力已超过 80% 的真人主播,共计 1.7 万家品牌商家选择了数字人直播。
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进步,虚拟数字人商业化的路径也愈发明晰。百度的财报显示,第二季度数字人业务收入环比增长了 55%,预计总规模约为 5 亿元。
IDC 中国的高级分析师杨雯指出,数字人直播正通过技术驱动重塑电商价值链。竞争的核心在于场景创新与用户体验优化,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堆砌。唯有实现技术、内容与商业的深度协同,才能真正发挥数字人主播在电商增长中的潜力。
然而,长期发展中仍面临三重挑战:一是技术需实现从功能的复制到情感的共鸣;二是生态需在平台稳定与技术替代的风险间找到平衡;三是监管方面需要建立跨平台的标准框架。目前,多数平台对数字人主播仍持审慎态度,未来是否能够实现规模化发展尚不明朗。”杨雯补充道。
市场加速扩展
尽管面临多重挑战,虚拟数字人产业依然在不断发展。大模型的迭代与智能体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市场的快速扩展。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的预测,到 2025 年,我国的虚拟数字人核心市场规模将突破 480 亿元,同时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 6400 亿元。
资本市场也重新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IT 桔子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7 月 7 日,虚拟数字人领域年内发生的投融资事件共计 23 起,接近 2024 年全年的数据,总金额达 35.07 亿元,平均每起融资超过 1.5 亿元。
政策层面同样释放出了积极信号,推动虚拟数字人产业发展。7 月 7 日,上海市发布了《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支持数字人、数字孪生、虚拟现实、感知交互、空间计算等关键技术领域进行前瞻性技术攻关。
除了上海,今年以来,多个地区积极布局数字人产业。仅在 6 月份,西宁、绵阳等地的政府部门上线了新款数字人,既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助力,也为广大消费者带来了便利。
随着应用的逐步深入,虚拟数字人所涉及的伦理与法律问题也日益显现,包括数据隐私、版权争议等多重权益纠纷。
近期,北京互联网法院通报了一起关于虚拟数字人的著作权侵权案件,法院认定该虚拟数字人形象具备独创性,应受著作权法保护,被告的行为构成侵权。
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朱阁指出,虚拟数字人由外在表现与技术内核两部分组成。在外在表现方面,如果来源于真人形象或使用真人数据,则涉及到自然人的肖像、声音等人格权益的保护;相反,具有独创性的虚拟数字人形象可视为美术作品,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技术内核中的代码也可作为计算机软件受保护,符合条件的算法与数据可能构成商业秘密。
平台方也在加强治理。抖音生活服务内容生态与体验负责人罗永翔表示,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人可能被用于操纵大量账号假冒真人进行直播,存在误导风险。平台在去年优化了 AI 主播的识别能力,共处理超过 17 万个录播直播间,封闭了 30000 多个账户,打击了 2800 多个黑商团伙。
如今,虚拟数字人并未消失,而是在技术的迭代中孕育重生。AI 大模型的迅猛发展,如 GPT-5、百度文心一言等新模型的成熟,为虚拟数字人注入了“智慧之灵”。业内普遍认为,在未来五年内,数字人将脱离“花瓶”的标签,真正实现实质性的赋能,成为推动智能制造和文娱消费的新动能,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工具和经济增长的新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