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17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最近,由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的许志强教授主导,与四川传媒学院合作开发的 80 集数字人微课程《数字媒体价值通鉴》(目前已上线 46 集,近期更新至完整的 80 集)正式在“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上线。这一系列微课程以数智影像创作知识为主线,数字素养的培养为辅线,深刻转化了许志强教授的专著《数智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研究》的理论成果。它不仅是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JG2024-0926)的重要成果,也为数字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可行的“四川方案”,从传播学的角度切入。
虚拟课堂的创新:让数字素养根植于影像与美育
在《数字媒体价值通鉴》的虚拟课堂中,如何兼顾技术创新与伦理底线成为一个焦点问题。穿着简约西装的虚拟讲师“小许”,正站在融合了川剧脸谱与数字代码的动态背景中,深入解析数智影像创作的逻辑。这种“虚拟讲师 + 双生数字学生”的互动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限制——在课堂的前半部分,“小许”用生动的语言和动态图表讲解基础理论,而在后半部分,虚拟学生“奇思”和“妙想”围绕专业问题展开思辨,令抽象的数字素养理论变得触手可及。
团队经过五个月的精心打磨课程,从数字人形象设计到内容布局,紧紧围绕专著中提出的“数字认知 - 通识技能 - 创新技能 - 跨学科技能 - 数字意识 - 数字自我效能 - 数字内容价值评估”的七维模型,划分出“基础理论”“采集创作”“内容管理”“传输集成”“传播呈现”“内容消费”六个模块。课程不仅教授数智影像采集、AIGC 工具使用等“硬技能”,还通过网络谣言辨析、个人信息保护案例传递“软素养”。同时,巴蜀文化的美育也被深度融入课程中,例如通过蜀道新歌的数字化传播、川剧数字藏品的开发以及杜甫数字人的创建等案例,展示数字技术如何激活本土文化,帮助学习者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
许志强教授强调:“我们不希望数字素养仅仅停留在学术论文中。”他表示,通过虚拟场景演示甲骨文的数字化创新和裸眼 5D 重现‘两弹一星’精神,目的在于让大家明白,技术只是手段,传播正向价值和保护文化根脉才是核心,这也是培养“数字社会合格公民”和“数字内容健康传播促进者”的关键所在。
从专著到微课:理论成果的“可视化跃迁”
这套微课程的研发,旨在解决数字素养“理论落地难”的问题。其核心理论基础——《数智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研究》,取得了两大重要突破:一是突破了传统对“技术应用能力”的狭隘认知,将数字素养提升至“生存层工具操作、价值层技术伦理、发展层数字生态建构”的文明素养高度;二是利用德尔菲法和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等混合研究方法,构建了包含 7 个一级要素和 31 个二级要素的传媒类大学生数字素养模型,揭示了“个体 - 家庭 - 高校 - 社会”协同培育的核心规律,填补了学科导向的数字素养研究空白。
微课便是这一理论的具体落实。例如,课程中提出的“数字素养三维实践法”,直接源于专著中关于“传媒人才数字素养构成体系”的实证结论;而“数字意识”模块选取的案例,亦是基于团队对全国 1058 名传媒类大学生的调研结果——虽然学生的数字素养整体得分处于中等偏上,但超过 41% 的学生在价值判断方面的得分低于均值,急需系统性引导。这种“从学术到实践”的转化,使得专著的成果走出书房,成为高校教学和社会培训的生动素材。
作为省级教改项目的重要成果,微课也精准对接了区域需求:针对四川高校的东盟留学生群体,设计了“数字媒体助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专题,已有数十名来自东盟各国的留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学习,将巴蜀文化的数字化传播付诸实践;同时,团队还在为省内 12 家合作单位准备定制化版本,计划通过专题培训和资源共享,帮助师生和行业从业者提升数字素养,为四川的数字经济发展储备人才。
服务巴蜀:为区域发展注入数字动能
“学习强国”平台对课程的精选,重视的正是其“学术扎实性”和“社会实用性”双重价值。《数字媒体价值通鉴》凭借系统的知识结构、创新的呈现方式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成功入选“教育强川”专栏,其受众涵盖高校师生、传媒从业者及社会公众,能够有效推动全民数字素养的提升。上线仅两周,省内多个高校以及来自重庆、云南等地的高校已纷纷咨询资源共享事宜,并计划将其纳入课后服务体系。
这一切的背后,体现了团队对专著“个体 - 家庭 - 高校 - 社会”协同培育路径的实践探索。依托教育部跨学科课程教学创新改革虚拟教研室项目(2025JY08),团队正在推动微课程资源在川内高校的共享,联合开展跨校数字素养联合教学;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数字鸿沟”问题,计划开发配套学习手册和实践题库,以惠及更多偏远地区的师生,助力教育公平。
从专著构建理论体系,到微课程创新育人形式,再到成果辐射全民,成都大学团队的探索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学术层面,丰富了传播学领域数字素养研究的实践维度,为四川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在社会层面,借助学术成果服务区域需求,通过培养“数字社会合格公民”,为四川的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在教育层面,创新了数字素养的培养模式,响应了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战略要求。
展望未来,团队将围绕“人工智能伦理”和“元宇宙应用”等前沿领域开发微课程的第二季,持续完善“理论 - 实践 - 传播”的链条,致力于为数字中国的建设培养既具技术能力又具人文素养的“时代新人”,使学术成果真正扎根于巴蜀大地,服务国家的战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