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81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25 年中,由 OpenAI 与哈佛大学、杜克大学联合推出的一项研究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标题虽简单却富有深意:《How People Use ChatGPT》,其揭示的内容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固有认识。
这份报告并非依赖问卷或猜测来完成,而是基于150 万条真实对话记录的深入分析。研究团队在 2024 年 5 月至 2025 年 6 月期间,通过自动标注与隐私保护技术,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系统性研究,以探讨 ChatGPT 的使用行为。
根据报告,截至 2025 年 7 月,ChatGPT 的 周活跃用户已超过 7 亿,这占据了全球成年人口的近十分之一,平均每周处理的对话量达到180 亿条。这一数字不仅显示了其作为目前最大规模 AI 应用的地位,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关于 AI 使用的真实图景。

用户不再仅依赖 AI 写作,而是让其“打磨”内容
很多人可能认为,ChatGPT 只是一个自动生成文章或代码的工具。然而,研究显示,其真正的主流用途是“改写”而非“创作”。
尤其在职场环境中,与写作相关的对话占比高达 40%,其中有三分之二的任务是 润色、翻译以及优化逻辑,而非从头开始创作。这种“加工型”需求恰恰解决了职场写作中的核心问题——缺乏的并非灵感,而是时间与效率。
至于编程方面,它的占比仅为4.2%。这并不意味着 AI 编程不重要,而是因为多数程序员更倾向于在 IDE 或插件中使用 AI,而不是直接在 ChatGPT 的对话框中进行编码。
换句话说,人们使用 AI 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它“替我完成任务”,而是“帮助我做得更好”。

提问、执行与表达:AI 在职场中的三重角色,最像“外包助手”
研究进一步将用户的意图划分为三类:
- 提问(Asking)
- 执行(Doing)
- 表达(Expressing)
在所有用户中,“提问”的比例最高,达到了51.6%。然而,在工作场景下,“执行”的比例上升至56%,特别是在写作任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这表明,在生活中 AI 是顾问,而在工作中则是工具。用户对 ChatGPT 的角色定位愈发明确:生活中用于提问和获取建议,工作中则用于快速执行与提升效率。
用户构成正在改变:年轻人主导,女性用户首次超过男性
在 ChatGPT 初期,男性用户占比一度高达 80%。而到 2025 年中,女性用户的比例已达到 52%,首次超越男性,并且在使用方式上表现出显著差异。
使用频率最高的用户群体为 26 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贡献了近一半的对话流量。更值得注意的是, 增长最快的地区是中低收入国家。AI 不再是发达国家的“科技玩物”,它逐渐渗透到全球更多的人群中。

这为产品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单一的功能已无法满足需求,用户多样性要求应用具备“分层交互能力”,既要支持新手的引导,也要能够满足高级用户的需求。
ChatGPT 到底用于何处?它是你的“决策工具”
研究团队还将对话内容与美国劳工部的职业活动分类进行了对照,发现 ChatGPT 在职场中最常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 决策与问题解决
- 信息记录
- 创造性思维
这使我们重新审视“AI 会取代人类工作”的争论。实际上,ChatGPT 更像是为人类思维装上了一个“外挂”:它并非取代你,而是帮助你 更快、更准确、更系统地进行思考与决策。
这也解释了为何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它不是改变你工作的方法,而是增强你现有的能力。
模型不断增强,用户的满意度也在上升
报告还利用自动标注方法评估了用户对话的情感反馈,结果显示“正向互动”的数量是“负向互动”的 四倍,而且这种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换句话说,ChatGPT 的进步不仅在于技术的提升,它的 用户体验也在被真实感知。
总结:AI 的最终命题,不在于“替代人类”,而是“增强人类”
这份报告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告诉我们 ChatGPT 的使用情况,还向开发者和产品经理提出了重要问题:
- 你的 AI 应用,是否过于执着于从零生成,而忽略了“加工优化”才是主流需求?
- 你的界面,是否仍在推一个空白输入框,而未提供更贴近真实工作的功能如粘贴、批注及差异对比?
- 你的产品,是否考虑到不同层级用户的需求差异?
- 你的 AI,是否嵌入了组织流程、数据审计与合规体系?
如今的 AI 不再是“能否实现”的问题,而是“如何能够顺利使用”的问题。真正的竞争不再是模型参数的比拼,而是 体验、信任与普惠能力的全面较量。
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正在形成:AI 不再是少数人的炫技舞台,而是多数人的日常工具。它并不是替代你,而是提升你。未来将属于那些,愿意真正理解人类、服务人类、增强人类的 AI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