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89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最近,有网友分享了一段视频,讲述了自己通过朋友将一件旧衣物捐赠给贫困地区的经历。某天,她在观看直播时,意外发现了一件与自己捐出的衣服极为相似的商品,价格为88.89元。出于好奇,她购买了这件衣服,没想到回家后竟发现它正是自己之前捐赠的那一件。
这位网友表示,最初买下时,衣服的袖子部分存在瑕疵,还有一颗水晶扣子掉落,因此她获得了商家的折扣。而她从直播间购回的衣物,扣子竟与自己捐出的完全相同。令她震惊的是,明明是自己善意捐出的衣物,为何会出现在直播间进行销售呢?
记者通过调查后得知,这并非个别现象。早前,某些旧衣回收项目以公益名义进行商业牟利,企业将捐赠的衣物转手出售。如今,这种倒卖行为与直播带货结合,宁夏的调研表明,很多直播间所谓的“尾货孤品”或“品牌样衣”,实则是经过分拣的二手旧衣。商家通过按吨收购、按件销售的方式获得高额差价,央视的调查也揭示了旧衣回收工厂与直播间之间的供货关系。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流转”方式可能带来多重隐患。未经规范消毒的二手衣物可能带有细菌和霉菌,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威胁。同时,直播间对二手衣物的虚假宣传,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削弱了公众对社会公益的信任。当善心被无情利用时,最终只会导致对爱的漠视。
要彻底打破这一灰色产业链,必须从制度上加强监管。相关部门应明确公益与商业回收的界限,严格要求回收箱标注相关主体信息及物资流向。同时,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实现物资的追踪与溯源,并对直播间的虚假宣传和非法倒卖行为施以严厉处罚。唯有确保每一件捐赠的衣物都能真正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中,才能维护公益的底线,让善意不被利益链条所侵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