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谱开启中场决战,今日头条聚焦!

共计 478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出品|虎嗅科技组

作者|宋思杭

编辑|苗正卿

头图|视觉中国

距离智谱正式启动IPO冲刺期,仅剩一个月的时间。

根据安排,智谱预计在2025年10月完成其辅导计划,从而加速迈向上市的进程,成为估值最高的AI独角兽之一。

一个月前,关于智谱同时考量港股和A股双重上市的消息传出。自四月以来,这家AI独角兽不仅启动了上市计划,还进行了一轮新的融资,并发布了全新模型等一系列战略举措。

然而,智谱的上市之旅并不单纯以“加速”作为主题。

虎嗅独家获悉,过去半年,智谱内外部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自原COO张帆离职后,公司组织架构进行了大幅调整。在此之前,智谱的分工非常明确,张鹏的团队负责G端业务,而张帆则管理B端事务,前者团队有20人,后者团队则有50人。调整后,原张帆团队的成员去向发生了显著变化,许多人被重新分配到了张鹏的团队中。

对此,虎嗅尝试与智谱方面进行确认,但截至发稿,对方未作回应。

从外部视角来看,智谱依然被视为一家AI公司,且与清华大学的关联十分明显。然而,这半年以来,智谱内部悄然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重塑”。这些变化并非一蹴而就,接近智谱的人士表示,张帆的离开只是内部调整的表面表现,实际上早在2024年底,智谱内部的转型已埋下了伏笔。

种种现象表明,从组织结构到商业模式,智谱正在进行自我颠覆,完成一次全新的“改头换面”。

“国家队”与“清华系”一直是智谱对外展示的鲜明标签。2024年9月,智谱获得中关村科学城公司的投资,成为AI六小龙中首家获得国家队基金支持的企业。然而,从2025年开始,尤其是DeepSeek在国内大模型领域的崛起,智谱与国资的紧密结合显著加快。

在2025年3月,智谱接连获得杭州、成都和珠海三地的融资,而在提交上市辅导备案后的两个半月,又获得浦东创投集团与张江集团联合注资的10亿元战略融资。至此,智谱已在北京、杭州、成都、珠海和上海五地汇聚了国资背景,其“国家队”的属性愈发明显。

时间 融资轮次 投资方 融资金额
2024年6月 C Prosperity7 Ventures、光速光合、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 4亿美元
2024年9月 D 高瓴创投、华策影视、好未来战略投资部、腾讯投资、顺为资本、红杉中国、蚂蚁集团、中关村科学城 数十亿元
2024年12月 D+ 信科资本、联融志道、君联资本、招商局创投、云晖资本、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 30亿元
2025年3月3日 E 杭州城投、上城资本 超10亿元
2025年3月13日 E+ 华发集团(珠海) 5亿元
2025年3月 战略融资 成都高新区 3亿元
2025年4月 战略融资 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 2亿元
2025年7月 战略融资 张江集团、浦东创投集团 10亿元

智谱获得国资融资汇总

“如果没有意外,智谱的IPO将会相对顺利。这甚至与其基座模型是否处于第一梯队无关,换句话说,DeepSeek再强大,也无法阻碍智谱的上市进程。”一位资深行业分析师如是对虎嗅表示。

针对这一点,虎嗅在过去半年中多次与智谱的内外部人士进行深入交流,试图还原智谱自2024年底至2025年9月所经历的变化。在IPO敲钟之前,智谱还有哪些“紧迫任务”?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和危机?

智谱的聚焦更加明显

虎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智谱内部的核心管理层经历了两次人事变动,第一位是媒体已报道的智谱原COO张帆。智谱内部人士透露,“张帆的离职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他已经离开并开始了新的创业。”第二位是2023年下半年加入智谱并担任首席生态官的刘江,之前他是智源研究院的副院长。“刘江的离职发生在张帆之前”,有接近智谱的人士透露。

在过去半年,管理层的人事变动成为AI行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核心高管和创始团队的更替。即使是正在冲刺IPO的智谱,也未能避免这一波变动。然而,通过这些人事变化,可以看出智谱在2025年所经历的重要转变。

例如,张帆的离去并非偶然,而是智谱内部深层调整的必然结果。

在智谱,CEO张鹏与原COO张帆曾分别负责不同的业务板块,张鹏专注于toG业务,张帆则专注于toB市场。

知情人士透露,张鹏负责的G端业务细分为政府、军工、国企、金融等多个核心领域,而张帆的B端业务则分为行业线和城市线两大部分,行业线涵盖金融、制造、教育等重要行业,城市线则将市场划分为北区(北京)、东区(上海、杭州)、南区(珠海、深圳)和西南区(成都)。

表面上看,toB业务的覆盖范围更广,但实际上其人效却并不理想。一位知情人士表示,虽然B端的销售团队接近五十人,但其业绩远不及张鹏所负责的G端。从商业收入的角度看,智谱的G端收益明显高于B端。

在张帆离职后,目前智谱的toB业务已被划归张鹏管理。接近智谱的人士透露,智谱意图全面整合G端与B端的资源,这正是当前一系列重大调整的核心考虑。对此,虎嗅尝试与智谱方面确认,但截至发稿,对方未予置评。

具体来说,智谱更深远的布局在于将其核心B端合作伙伴的G端业务整合入体系。举个例子,假设某企业既是智谱的长期B端客户,又与多家国资客户有深度合作,智谱要高效吸纳这些潜在的G端资源,必须将B端与G端能力深度整合,以实现协同推进。

接近智谱的知情人士透露,张帆离职时,公司正与某知名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洽谈合作,而业务线的合并整合正是为此类深度协作铺平道路。

回顾2025年上半年,“AI六小龙”的集体转向揭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之前过度依赖B端单一商业化路径的企业,生存空间正在迅速缩小。面对压力,战略调整乃至重构已成为行业的共性选择。由此引发的人事变动,实际上是转型阵痛的外在表现。

“行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战略的频繁调整成为常态。此次的人事变动,更多是组织与战略磨合的结果。”一位来自大模型行业的资深猎头对虎嗅表示。

与其他AI独角兽不同,智谱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已经建立起系统化的G端商业化能力。然而,即使拥有这一优势,在整体环境压力下,“瘦身”优化、聚焦核心业务同样是智谱所必须面对的挑战。

智谱在“瘦身”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组织架构的调整只是智谱“瘦身”战略的第一步。

在冲刺IPO的过程中,智谱将进行更加彻底的“瘦身”。这里的“瘦身”并不意味着大规模的裁员,至少目前智谱并没有这样的计划;而是指商业模式上进行“瘦身”。

为了彻底摆脱上一代AI企业所面临的“外包化”困境,智谱正在将商业模式向“轻交付”转型。

“智谱绝不能沦为新一代AI外包商”,一位与智谱深度合作的企业高管对虎嗅表示。这一观点背后有着深刻的教训,上一代AI四小龙深陷定制化的泥潭,甚至因回款周期过长导致现金流问题。

接近智谱的知情人士透露,“由于智谱的主要业务集中在G端和B端,为了避免交付负担过重,成为上一个AI时代四小龙之一,智谱正在积极寻求减轻交付工作,例如将交付责任外包给当地合作团队。”

智谱的战略转型:在AI竞争中寻求生存与发展

具体来说,智谱的商业模式通过将人力成本转移至地方合作伙伴,以此提高自身的毛利率。知情人士透露,“智谱仅派遣少数算法工程师,大部分实施团队成员均来自合作方”。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轻交付”模式主要针对中大型客户,而为了服务小型企业,智谱在成立第六年时,开始进行标准化转型的第三步。

在今年上半年推出的CoCo智能体,成为了轻交付的核心工具。例如,它的“一键封装工作流”功能,可以将诸如政务报告生成和金融数据分析等重复性任务打包成标准化的“MCP小应用”,显著降低企业的使用成本。

虽然通过CoCo智能体可以看出智谱向轻交付模式转型的决心,但标准化与定制化之间的矛盾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智谱希望通过轻交付模式来降低毛利率,同时稳定其内部估值逻辑。如果重交付的收入占比过高,将对其现有估值造成严重影响。

尽管智谱在“瘦身”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仍然存在着不少断层。无论是重交付、轻交付,还是定制化与标准化,智谱在帮助客户灵活调用模块方面面临不小的挑战。反映在业务层面,智谱缺少一个有效的“灶台”,即能够有效运用模型的MaaS平台。

自2023年起,智谱内部已开始推出MaaS平台,但其优先级似乎并未得到足够重视。然而,从2025年上半年开始,有接近智谱的人士透露,智谱的战略重心将全面转向MaaS(模型即服务)。数据显示,继8月GLM4.5基座模型发布后,MaaS平台的增长达到了十倍。

战略优先级的重置不仅仅是内部优化,更是为了应对外部挑战。

可以设想,在智谱的生态系统中,已经存在硅基流动这类MaaS厂商。智谱在2024年7月曾投资硅基流动。那么,智谱为何还要亲自进军MaaS领域呢?

在某种程度上,MaaS与大模型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既然企业在部署大模型时使用的是智谱自家的模型,只有通过智谱的MaaS平台,才能更顺利地调用上层应用,实现模型能力的无缝对接。

拥有自主的MaaS平台及其业务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智谱的后续工作。这也是智谱与其他大型企业拉开差距的关键所在。

没有自主MaaS的模型公司,最终将沦为行业巨头的附属。有接近智谱合作方的人士表示,“基座模型使用的是智谱的GLM-4,但一些复杂的数据清洗等模型服务仍需依赖其他MaaS平台,而这会导致上层应用数据出现问题”。

在迈向IPO的过程中,智谱需要证明自己能够提供一整套从模型到服务的闭环解决方案。

从外部竞争的角度来看,作为基座模型厂商,DeepSeek无疑是行业的佼佼者。然而,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看,选择部署DeepSeek的企业与选择智谱的企业之间并没有太多交集。

目前,智谱的处境并不乐观。构成其生存压力的,正是阿里、字节等互联网巨头。

无论是模型能力还是服务能力,大型企业都更具优势。这使得即使是出身于清华的智谱,也显得力不从心。从项目中标金额来看,当大型企业的大模型项目中标金额已达到千万元级别时,智谱的平均中标单价却仅有数百万。

这也可以解释智谱为何在今年加大MaaS投入的原因。对于智谱而言,深耕MaaS不仅是其在巨头夹缝中求生的关键所在,更有可能成为其生存的基础。

总结来说,智谱在冲刺IPO期间的一系列变革,实际上是中国AI独角兽在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之间寻求平衡的缩影。

一方面,作为国内估值最高的大模型独角兽,智谱的技术理想是让其大模型真正跻身“第一梯队”,并赢得市场与用户的认可;但现实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家大模型独角兽真正找到成熟的商业化路线。

据某大模型独角兽高管透露,竞标市场的竞争极为激烈,有些项目的标价甚至低至几十万,根本无法覆盖研发成本。

在这样的背景下,所有大模型独角兽都已调整了战略,各自寻求适合的发展赛道。如今看来,智谱所选择的赛道及其调整,更像是为了“活着等待敲钟的那一刻”。

从组织架构的调整到商业模式的“瘦身”,再到战略重心向MaaS倾斜,每一步的选择都反映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种现实层面的妥协也可以理解为:放弃部分B端市场的广度,是为了维护G端护城河的深度;将交付外包给合作伙伴,是为了摆脱上一代AI“四小龙”的现金流困境;押注MaaS平台,是希望在阿里、字节等巨头的压力下,重新掌握“从模型到服务”的话语权。

然而,这一调整也引发了新的疑问:G端业务的强绑定是否能持续推动技术迭代?在轻交付模式下,如何确保服务质量不受影响?当MaaS成为新的竞技场,智谱能否追赶上已经跑了多年的巨头?

这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最终还是要由智谱在接下来的“下半场”中找到答案。而它的选择,将成为后续者的重要参考。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
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63678.html?f=jinritoutiao

来源:今日头条
原文标题:智谱打响中场战事 – 今日头条
声明:
文章来自网络收集后经过ai改写发布,如不小心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删除,给您带来困扰,深表歉意!
正文完
 0
小智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小智 于2025-11-05发表,共计4788字。
转载说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皆由CC-4.0协议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使用智语AI写作智能工具,您将体验到ChatGPT中文版的强大功能。无论是撰写专业文章,还是创作引人入胜的故事,AI助手都能为您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创意,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您只需输入几个关键词或主题,AI便会迅速为您生成相关内容,让您在短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
利用AI智能写作工具,轻松生成高质量内容。无论是文章、博客还是创意写作,我们的免费 AI 助手都能帮助你提升写作效率,激发灵感。来智语AI体验 ChatGPT中文版,开启你的智能写作之旅!
利用智语AI写作工具,轻松生成高质量内容。无论是文章、博客还是创意写作,我们的免费 AI 助手都能帮助你提升写作效ai率,激发灵感。来智语AI体验ChatGPT中文版,开启你的智能ai写作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