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04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作者 | 富充
编辑 | 苏建勋
到了 2025 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不仅仅是一个热门话题。公众的关注点从 AI 能否生成内容,逐渐转向它是否能够在实际生产中得到有效应用。
在 2025 年 WAIC 期间,快手旗下的可灵 AI 举办了“生成式 AI 应用元年”论坛,并推出了多图参考和灵动画布等创新功能。
这些新功能旨在内容创作、电商、影视等专业领域,进一步突破技术的界限,以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尤其是“灵动画布”功能,结合了无限的可视化空间、AI 创作辅助以及多人实时协作,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创作方式。
通过这一功能,用户能够将零散的想法高效转化为文本、图像或视频节点,最终形成完整的视觉作品,享受便捷流畅的创作过程。
此次发布的另一项功能“多图参考”,在角色一致性、主体和场景的动态质量、画风保持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
自去年 6 月推出以来,可灵 AI 已进行了超过 30 次的迭代升级,累计生成了超过 2 亿个视频和 4 亿张图片。
目前,全球已有超过 4500 万的创作者使用可灵 AI,同时它还为超过 2 万家企业客户提供服务,涵盖广告营销、影视动画、游戏制作等多个行业。

快手的高级副总裁、可灵 AI 负责人盖坤在论坛上致辞;图片由企业提供
盖坤在发言中指出:“2025 年将是生成式 AI 技术实现深度应用的关键年份。”他强调,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生产关系的重新定义。
可灵 AI 的视觉生成与互动中心负责人万鹏飞回顾了可灵 AI 自发布以来的技术发展历程。
他表示,可灵的技术迭代始终围绕两大主线:一是提升基础模型的能力,二是与用户共同优化产品方向。
可灵团队通过持续的用户反馈,不断完善模型,形成了“技术与用户”双重驱动的模式。
此次论坛汇聚了来自影视、艺术行业及 B 端合作方的众多代表。
当代艺术家、策展人及 MUDigital 创始人吴亦深提到,以可灵 AI 为代表的国产工具,已经能够助力高效、高质量的 AI 艺术创作,推动中国艺术家的技术自主。
他认为,AI 并非是对创作者的替代,而是激发创作灵感的伙伴,促进人机协作的新模式,带来艺术产业新的表现形式与创作可能性。展望未来,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创作者和收藏者将加入 AI 艺术生态,推动其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