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90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谷歌似乎在不断自我打击,其发展步伐令人困惑,呈现出一条“自毁之路”。
首先,谷歌发布了一个实验版,初期获得广泛好评,短暂引发了一阵热潮,但仅持续了两天。紧接着,这个实验版被悄然转移至 AI Studio,热度随之逐渐消散。随后,正式版本的推出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提升,反而因谷歌的对齐策略,削弱了模型的表现。最终,用户们发现并没有实质性的改进,口碑随之崩溃。
尽管谷歌拥有一流的人才,但团队的合力却显得如同盲人摸象。每位成员都渴望能够实现像 o1/o3 那样的推理模型,至少在基准上看起来颇具吸引力。谷歌却依旧在推出基础模型,并没有清晰地阐明“推理模型”与“基础模型”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倘若 DeepSeek 仅发布 V3,势必不会引起任何反响。而谷歌推出的 Gemini 2 Pro,显然与当下的主流叙事脱节。
眼下,谷歌迫切需要的是:
——深思熟虑,推出 Gemini 2 Pro Thinking,虽然超越 o3 的可能性不大,但轻松超越 R1/o1 并非难事。
在当前形势下,谷歌必须先突破 DeepSeek 的 R1 关卡,将价格压至更低水平。
有时,面对谷歌的迷惑举动,真的让人难以理解。若是理智的人士,应该:
① 不如不发,若发则应推出正式版本(供公众使用),避免耗费技术储备的热度。——AI 的宣传本质上是用技术储备换取“炒作热度”,要么不做,做就做大规模的,OpenAI 对此深谙其道。
② 不要将模型置于 AI Studio,也不要采用奇怪的会员制度(例如一个月试用),干脆要么全给,要么不提供,这样做既让用户失望,也让自己陷入困境。
③ 如果技术不及他人,就应将价格调低,不要让自己赚不到钱,同时又无法将 OpenAI 拖垮。
④ 最佳的解决方案是:加入开源阵营,待时而动,再谋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