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94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醒来后的第一件事,科技界传来了巨大震动!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竟然授予了两位人工智能领域的杰出人士,其中一位更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
这个意外的好消息让物理学家和AI领域的从业者们都感到困惑,纷纷感叹“这个情节谁能想到?”
众所周知,大家之前对凝聚态物理的期望很高,没想到却是AI异军突起,夺得了这一荣誉。甚至获奖者之一的杰弗里·辛顿在获知消息时也不禁感叹:“这也太不可思议了,我以为这是恶作剧呢!”
那么,AI凭借什么获得了物理学界的至高荣誉?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与悬念呢?接下来让我们一探究竟。
表面上看AI与物理学毫无关联,实际上二者早已建立起深厚的联系。
年初的“世界模型”争论便是物理AI探索的一次重要尝试和标志性突破。
尽管Sora的构想过于理想化,OpenAI也在悄然布局,但始终未公开其完整形式。然而,这并未影响科技巨头们对AI与物理结合的热情追求。
举个例子,在今年的Computex 2024上,英伟达的CEO黄仁勋就发出重磅预言,表示AI的下一波浪潮将是物理AI,即将AI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
听上去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仔细想想,如果AI真的可以成为实体,那它与物理学之间的联系不就更加紧密了吗?
其实,官方的解释非常直白。
约翰·霍普菲尔德和杰弗里·辛顿这两位AI界的先锋,分别提出了一种信息存储与重构的结构,以及一种能够自主发现数据特性的技术。这些创新对现代大型人工神经网络至关重要。
因此,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授予他们此项荣誉,以表彰他们在机器学习领域的重要发现与发明。
然而,尽管解释清晰明了,依然有许多人对此感到困惑。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去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阿秒激光”,实际上也是一种物理研究工具。只是阿秒激光听起来与物理学紧密相连,而机器学习则让人感到“神秘莫测”。
这也是为何今年AI获奖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
但说到底,AI与物理学真的没有任何联系吗?
实际上并非如此。机器学习所展现出的智能,实质上是一种“涌现”现象。
简单来说,众多微小个体的相互作用会形成一个更大的整体。这个整体展现出原本个体所不具备的新特性,正如我们所说的“量变引起质变”。在物理学等领域,这种现象早已被讨论了很久。
因此,将AI视为非生命的物理现象的划分,确实有其合理性。
当然,目前的大型模型与涌现现象之间的关系仍显得有些牵强。它们的能力主要依赖于现有知识体系,也就是训练用的语料库。然而,Sora模型的推出让人们看到了通用人工智能的多模态能力。
在经历更大规模和更通用的训练后,下一代模型将具备更复杂和多层次的逻辑推理能力。这种模型甚至有潜力帮助人类解决复杂问题,而这正是众多AI专家所追求的“世界模型”。
除了OpenAI之外,英伟达、Meta等科技巨头也都是“世界模型”的坚定支持者。
黄仁勋多次公开表示物理AI的重要性,英伟达的高级研究科学家Jim Fan甚至认为Sora是一个基于数据的物理引擎。而Meta也在努力推出新研究OpenEQA和新架构V-JEPA,旨在使AI代理能够理解物理世界,从而成为真正的世界模型。
然而,世界模拟器的研发之路并不平坦。
AI领域的领军人物们也出现了不同的流派。例如,图灵奖得主LeCun不认为Sora代表的生成技术能够理解物理世界,而黄仁勋则坚定认为机器人才是物理AI的未来。至于李飞飞等人最近成立的公司,更是将“空间智能AI”作为主攻方向。
可以说,各方在追求“世界模型”这条道路上,都采取了不同的技术路径。
黄仁勋曾坦言:“现在许多AI系统尚未真正理解物理定律,无法以物理世界为基础进行深度学习。”不过,这些系统的发展都指向同一个趋势,那就是未来的AI将越来越多地参与物理世界的研究。这不仅是科技的进步,更是人类智慧的一次飞跃。
回顾“AI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事件,瑞典皇家科学院无疑抓住了一个绝佳的“流量密码”。
激烈的讨论之后,人们自然对“世界模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为物理学界也带来了一剂“预防针”。
如果有一天AI真的能够模拟真实的物理世界,那将比AI获奖更让人震撼,更令人期待的事情。
因此,让我们拭目以待!未来的AI将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与变革?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最完美的答案。但无论如何,这场由AI引发的科技革命,将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精彩、最值得期待的篇章。
作者申明:文章内容与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或者雷同,纯属巧合,可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