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44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过去的一年中,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大模型产业的代表,持续蓬勃发展。我国的人工智能行业正如火如荼,相关应用的落地速度也在迅速提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数量已达到2.3亿,而人工智能的核心产品规模接近6000亿元。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产业应用逐渐加快,各种新业态和新模式层出不穷。根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市场公开披露的大模型中标项目仅有92个,涉及金额为7.89亿元;而到2024年,这一数字激增至1520个,中标金额达到64.67亿元,公开披露的中标项目和金额分别比去年增长了15.5倍和7.2倍。
在市场中,科大讯飞、百度、智谱、火山引擎、阿里云和腾讯云等领先企业成功拿下了最多的订单。科大讯飞以91个中标项目和84780.8万元的中标金额位居第一,成为2024年度的标王。而百度和智谱则分别以69个和32个中标项目,及37295.3万元和12917.5万元的中标金额,位列第二和第三。
在这些中标项目中,央国企无疑是大模型招投标市场的主力军,覆盖了能源、通信、金融、教育等多个领域。市场分析认为,央国企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必将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资委此前多次表态,强调中央企业应加快在人工智能产业的布局与发展。去年2月,在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上,国资委特别指出,加速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是央企实现其功能使命、抢占战略机遇、培育新生产力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会上,十家中央企业共同签署倡议书,表达了对开放人工智能应用的积极态度。
在过去的一年中,行业已涌现出一系列具有示范意义的人工智能项目。例如,中国海油与科大讯飞联合开发的“海能”人工智能模型,旨在针对海上油田的稳产增产、安全钻井、海工制造、设备维护、液化天然气贸易及油气销售等多个场景,构建数据驱动和业务协同的新模式,推动海洋能源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此外,中国绿发与科大讯飞共同发布的泰山大模型,成为绿色产业内的首个行业大模型,双方还计划基于这一模型,建立在央国企中具有引领意义的首个AI总部,打通大模型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在央国企积极融入人工智能产业变革的同时,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国内科技企业,也在不断提升其模型基础能力,迅速迭代,在模型参数和能力方面逐渐追赶甚至超越国际同行。
去年10月,科大讯飞推出了讯飞星火最新的4.0 Turbo版本,其七大核心能力全面超越了GPT-4 Turbo,在数学和代码能力上也超越了GPT-4o。在国内外中英文14项主流测试中,讯飞星火4.0 Turbo取得了9项第一的优异成绩。
更为重要的是,讯飞星火是首个基于国产算力基础上构建的大模型产品,实现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真正自主可控。
与此同时,在讯飞星火4.0 Turbo发布的同时,科大讯飞与华为、合肥市大数据资产运营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启动了国产超大规模智算平台“飞星二号”,预计将不断推动新模型和新算法的适配,并使智算集群实现再次跃迁,为全球提供另一种选择。
根据招投标市场的公开数据显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大模型的落地应用速度显著加快,相关的中标案例不断增加,表明我国的大模型产业应用已进入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展望未来,中国大模型产业将继续引领行业的发展,助力各行各业的融合与赋能。
上游新闻 张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