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02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真是令人眼花缭乱!各大公司为争夺AI领域的人才纷纷使出浑身解数!
天才与顶尖人才的招聘计划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每个计划一看,都是薪资无限制、CTO亲自参与指导、无需实习经验等诱人条件……
哇,2025年了,抢人竟然如此疯狂。
与此同时,各家公司也在不断挖掘行业大咖,以其明星效应吸引更多顶尖人才加入——
字节跳动引入了谷歌DeepMind的副总裁吴永辉,阿里则招募全球杰出的AI科学家许主洪。前几天,阿里的一位高管薄列峰离职后被曝将加盟某大厂……
这场争夺战的激烈程度可与商业竞争相媲美。马斯克曾感慨:AI人才的争夺战是我见过的最疯狂的。
顶尖AI人才备受青睐
通过仔细分析这轮人才争夺战,我们发现各大公司在策略上存在一些共同点和差异。
最明显的特点是,各公司争夺的都是“顶尖人才”、“天才少年”等极为稀缺的人才。
换句话说,招聘要求极高。
对于希望应聘的学生来说,要么在顶级会议或期刊上发表过有影响力的论文,要么是各类比赛的优秀选手,优秀的表现是基本要求,甚至字节的Top Seed计划仅向博士生开放。
从招聘要求的具体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厂分为两派:
一派以京东、百度、阿里为代表,目标人群非常明确,直接列出“超级学霸”、“工程高手”等标签;
另一派则以字节和腾讯为主,描述上更为抽象,关注点在于技术热情、好奇心等,更像是走情怀路线。
从招聘方向上看,目前主要集中在大模型和多模态技术领域。
这些都揭示了两点:首先,尽管开源力量迅速崛起,但大厂依然在大模型的更新迭代中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
随着AI技术的发展,得益于资金和算力的优势,大厂在大模型上不断投入,这也让更多中小企业和创业团队以更低的门槛参与AI应用。
关于多模态技术,这也是当前一个显而易见的热门领域。随着AI进入实际应用的元年,人们对多模态的需求逐渐增强,但相关技术尚不成熟,因此市场上的多模态AI产品仍然相对稀缺,包括大厂在内。
当然,从各公司的招聘方向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特点——核心聚焦于自身的应用场景。
以腾讯、阿里、华为为例,这几家公司明显更加注重底层算法和基础设施;而京东、字节等则与其核心业务联系更为紧密,前者特别提到了“搜索推荐”方向,后者反复强调多模型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字节在对研究方向的描述上是几家大厂中最为详尽的,显示出它对实际应用的追求。
与此同时,从各大厂开出的“筹码”来看,除了高额薪资外,各自也都有一些独特的招牌特色。
比如,阿里在招募实习生时,特别增加了“反选环节”,让实习生可以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和团队。
字节则打出了“不限专业”的口号,整体上营造出比较轻松的招聘氛围。
不仅仅是顶尖人才,今年还出现了一个趋势:AI人才普遍扩招。
以最近的四月为例。
百度宣布未来三年将开放21000个实习岗位,专门面向优秀的校园人才。
而腾讯则发布了历史上最大的人才招聘计划:未来三年计划招募28000名员工,涵盖大模型、研发、算法、市场、策划、运营、销售、美术等多个岗位。
华为在2025年的“勇敢新世界”计划中,计划招聘超过一万名优秀应届毕业生,预计相比2024年实现两位数增幅,涵盖AI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硬件技术工程师、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等60余个职位。
……
实际上,这场人才争夺战早在年初就已展开。
此前有报道称,某头部大模型公司为招募顶尖算法工程师和资深研究员,开出了月薪13万至26万、年薪最高300万的“天价”薪资。而备受瞩目的DeepSeek在爆火后,也迅速推出百万年薪的招聘信息,引发热议。
随着大模型的应用逐渐深入,为何大厂之间的抢人大战不仅没有减缓,反而愈演愈烈呢?
如此现象的缘由
在众多现象中进行剖析,似乎可以找到一些内在原因。
首先,数据和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核心资源,对大厂而言,数据和场景并不缺乏,真正短缺的是源源不断的人才。
大厂通过提供高薪来吸引顶尖人才,以实现算法优化和模型迭代的快速进步。
阿里云的CTO周靖人曾指出,在当今时代,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在不同领域进行探索与突破。
通过“抢人”来迅速弥补技术短板,尤其是在大模型逐渐向更多垂直领域落地后,许多工程方面的难题需要顶尖人才共同解决。
然而,AI人才的供需失衡似乎一直存在,甚至许多大型企业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更加明显。
根据翰德发布的《2025人才趋势报告》,国内AI人才的供需比仅为0.5。这意味着每个人工智能岗位只能匹配到一个合适的候选人。
然而,这种激烈的竞争一部分原因也源于DeepSeek引发的“行业重估”。
与过去大模型间的混战不同,各大厂逐渐明确自己的主攻方向。显而易见的现象是,大家开始重新加码C端,但各有侧重。
例如,腾讯元宝选择多管齐下,在微信、QQ等国民级产品中进行布局,曾一度取得C端应用下载量的冠军。阿里在AI to C业务方面表现更为明显,夸克、通义APP的增长势头迅猛,还有与天猫精灵的合作,AI硬件也展现出更多潜在应用场景。
字节则继续支持豆包智能助手,基于原有的内容生态积累,稳固其市场领先地位。截至四月底,豆包在25年的新增下载量接近1亿,累计用户接近3亿。
百度则继续推动文库、云盘等原有业务,在AI的助力下,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小米则专注于推动大模型在各种终端的部署和应用;华为则聚焦于基础设施的突破,包括算力建设、软硬件协同等。
可以看出,大多数选择的策略与他们的业务场景密切相关。唯有快速吸纳人才,才能迅速提升业务水平,占领技术高地。
同样疯狂的还有海外市场,硅谷的情况同样火热。毕竟连马斯克都曾表示:疯狂,真的很疯狂。
当时的起因是特斯拉的视觉科学家Ethan Knight离职,加入了马斯克的xAI公司。没想到过程却相当曲折,他一度几乎要加入OpenAI,但被马斯克及时挽留。
OpenAI一直在积极招募特斯拉的工程师,并提供丰厚的薪资,幸运的是在少数情况下取得了成功。
正如马斯克所言,这些科技巨头采取的手段几乎一致:就是资金实力雄厚。
业内人士观察到,许多情况下,薪资轻松超过100万美元(约720万人民币)。
更具体地说,今年三月,OpenAI计划扩充一个机器人基础模型团队,薪资可高达385万年薪。
在此基础上,真诚也是一大特色,老板亲自打电话或发邮件的情况屡见不鲜。马斯克、扎克伯格、谢尔盖·布林等科技大佬也都曾被曝出过这样的经历。
毕竟,技术竞争最终归结为人才竞争。
抢人大战已经打响,并且还将继续进行。身处其中的朋友们,可以分享一下你们的体验吗?
参考链接:
[1]https://mp.weixin.qq.com/s/6B0_bZ9EJYFwrvpb1r_hRw
[2]https://mp.weixin.qq.com/s/ATUz0UW4haIt5A8E8FO7qQ
[3]https://mp.weixin.qq.com/s/z0rXCrO0Bzuz22oLSjskEg
[4]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5-04-07/doc-ineskazk1185808.shtml
[5]https://join.qq.com/qingyun.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量子位”(ID:QbitAI),作者:白交 一水 ,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