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63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真是太难了!经过艰辛才通过论文查重,没想到AI检测又成了一道新的‘关卡’。”在今年的毕业季,许多高校的毕业生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经历:自己辛苦创作的论文竟被系统判定为“AI生成率过高”。
目前,许多高校为了遏制AI代写毕业论文的现象,除了原有的查重要求外,又增加了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检测的标准。于是,一些学生开始购买AI工具,希望能用技术战胜技术,却发现“虽然AI生成率降低了,但论文读起来却毫无生气,被导师指责逻辑混乱,最终不得不退回重写。”
不仅学生感到困扰,大学的教授们对于AI审稿也表示不满。日前,韩国忠南大学的资深环境科学家洪成进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上撰文抱怨,他的团队论文因AI生成的审稿意见而被拒稿。
在AI大模型迅速发展的背景下,AI工具已成为许多高校师生的重要研究助手。同时,这些工具也被应用于高校和学术期刊的审稿和检测环节。学术界因此面临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AI工具究竟是帮助人类提高效率,还是成为了“思维的毒药”?大学应如何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工具呢?为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AIGC检测让许多大学生痛苦不堪
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超过一半的研究生承认曾经使用AI撰写“非核心”论文章节。一些学者对此表达了担忧:当学生依赖AI进行写作,审稿人也使用AI生成报告时,学术界的批判思维可能会普遍退化。甚至有人认为,证明自己是人类而非AI,可能会成为大学生新的“必修课”。
某985高校的一位AI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坦言,课题组的成员在研究和写作中,AI的使用频率达到了100%。“从选题构思、撰写初稿到后期的语言润色,AI的参与贯穿了论文生成的每个环节。”
然而,也有大学生在使用过程中遭遇了“AI幻觉”。“AI能够编造不存在的学者和论文,如果我没有特意去搜索,根本不会发现隐藏在其中的种种问题。”在校大学生伊一(化名)曾多次陷入“AI幻觉”的陷阱。近期一项针对全国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97%的受访学生表示曾遇到AI提供的错误或虚假信息。
在论文查重阶段,AIGC检测同样让不少学生感到沮丧。有学生抱怨称,自己修改后的论文,AI生成率不仅没有降低,反而从10%飙升至80%。
需要指出的是,AIGC检测的费用也相当可观。以知网为例,AIGC的检测费用为每千字符2元,而维普则按篇收费,每篇的检测费用在20到38元之间。受访学生直言,为了确保安心,往往需要在多个平台进行检测比对,一篇文章也可能花费几百元。
经典文本被误判为AI生成?常见的场景错用!
AIGC检测的结果是否权威呢?有网友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上传至检测平台,意外发现这些经典文章也被标记为AI生成,疑似度分别高达62.88%和52.88%。这是否意味着AIGC检测的准确性存在问题呢?
上海财经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的副教授崔万云指出,大模型的运作原理与人脑相似,它是将知识进行存储,再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推测和判断。目前在很多答题场景中,大模型的准确性和反应速度已超过人类,但其无法完全与现实世界对齐,确保大模型的答案永远正确并不切实际,“合理的‘出错’也是大模型能力的一部分。”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年轻研究员周杰分析,目前市场上许多大模型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旨在快速提供满足大多数用户需求的答案。当遇到超出其理解范围的问题时,大模型可能会基于已有知识的概率分布“冒险”作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模型的创造性。
关于备受大学生批评的AIGC检测,崔万云和周杰两位学者均表示,尽管大模型的准确性和AIGC检测存在一定误差,但相关工具已经较为成熟。
知网的官方解释指出,AIGC检测基于预训练大语言模型的算法逻辑,从语言模式和语义逻辑两个方面,利用AI对抗AIGC;维普的AIGC率检测系统则通过分析文本的词汇、语法、语义等多方面特征,构建复杂模型来识别AI生成的内容。
崔万云进一步指出,当前主流的AIGC检测工具大多是根据数据库中已有的文章,构建分类模型,将检测文章输入后,根据语言风格和写作习惯来区分AI生成和人类写作。他举例说,机器写作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如“首先、其次、再次”,以及大量使用排比和比喻的情况,往往会被判定为AI创作。
他坦言,尽管一些学生遭遇“误伤”,但大部分被判定超标的论文确实是由于过度依赖AI生成的内容而被识别的。同时,AIGC检测工具的使用场景并非用于经典文本,网友将一些经典文章上传进行检测,其实是场景的误用。
警惕将AI视为大脑,建立学术诚信极为重要
在网络上,针对AI工具的讨论依然激烈。有人质疑高校和期刊为何要引入AI,成为学生毕业论文评审的硬性要求?也有人称,“人类需要向机器自证身份,简直是反向操作!”更有人警告,“AI看似提高了写作的标准,但潜藏着机器决定人类表达上限的风险。”
对此,崔万云表示,学生掌握并使用AI工具并无不妥,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度”。例如,在报告撰写、文献翻译和文本润色等方面,使用AI工具可以显著提高效率。然而,部分学生将AI当作思维的替代,习惯于直接获取答案,甚至伪造实验数据。从这个角度来看,为了维护学术诚信,高校将AI率检测作为毕业参考确实是合理的,但不应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归根结底,决定论文价值的不是文笔的优劣,或含AI率的数值,而是其中所体现的深刻思考与创新性发现。”
“在AI时代,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AI素养,树立学术诚信意识。”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认为,引导学生合规使用AI工具,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目前,学术界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浮躁风气,部分高校教师对学生缺乏指导。如果导师与学生进行频繁的交流,从选题到实验、撰写过程层层把关,又怎会轻易出现抄袭AI的情况呢?!”
她还建议高校要严格把控毕业论文的答辩环节。“很多时候,毕业论文答辩现场只有‘答’,没有‘辩’。”樊秀娣指出,如果评审老师能就学生的某个学术问题进行深刻提问,而学生能够言之有物,那么就可以证明论文的核心观点确实来自于学生本人;相反,如果学生在答辩过程中言之无物,则应拒绝其通过答辩的资格。
原标题:《毕业论文“AI率超标”引发争议:大学生或需向AI证明自己是人类》
栏目主编:樊丽萍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