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15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作者:赵志疆
“只需3元的小工具就能将AI检测率从78%降至3.26%”、“AI降重只需一分钟就可实现从100%到5%”、“去除AI写作痕迹,推荐给所有苦恼的大学生”……媒体记者发现,在社交平台上,关于“降低论文AI率”的广告层出不穷。然而,现实情况往往与广告的美好承诺相距甚远。
今年,许多高校首次将“AI生成内容检测”引入毕业论文审查流程。为了使AI检测率符合学校的安全标准,许多大学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断修改自己的论文,因此,“代降论文AI率”的灰色服务在电商和社交平台上悄然兴起。
新闻报道中提到的两个案例引人注目:贵州一名本科生陈宁(化名)在社交平台上订购了“专业降论文AI率”的服务,结果他的论文AI率竟从35%“飙升”至88%;而福建某高校的本科生沈梦(化名)在多次催促后收到终稿,感到“天都塌了”:不该改的全被改了,该改的却改得很乱,句子变得毫无逻辑。虽然AI率降低了,但论文却变成了“口水文”。面对即将关闭的学校系统,她只能熬夜重新修改。
价格不断上涨、拖延交稿、修改后语言不通……看似完美的“代降论文AI率服务”,其实隐藏着许多消费陷阱,让大学生们防不胜防。这类服务本身就处于一个灰色地带,卖家通常以“全网公开论文”或“举报至学校”来威胁客户,大学生即使察觉被骗,也只能默默承受。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围绕“代降论文AI率”,网络上已经形成了相应的灰色产业链,有人热衷于推广相关“话术”,还有人不断招募,意图抓住这一利润丰厚的“新蓝海”。
围绕“代降论文AI率”的种种乱象,归根结底是“用魔法对付魔法”:尽管相关广告多声称“人工降AI率”,但实际操作却严重依赖AI工具。很多人以为找到了捷径,实际上却掉入了陷阱。对于那些急于求成的大学生而言,这是一个警示:写作论文应当亲自参与,投机取巧往往事倍功半。实际上,借助AI拼凑论文本身就是一项高风险的行为——学位法明确规定,若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被认定为代写、剽窃或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学位授予单位有权不授予或撤销学位。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大学生选择“代降论文AI率服务”,是因为他们的论文本身就是由AI生成的,因此希望通过付费服务来消除其中的“人机痕迹”。但也有一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并没有过度依赖AI,然而在提交检测时却被判定AI率过高,最终一步步陷入“代降论文AI率服务”的圈套。要想终止这样的市场乱象,不仅需要加强对各种检测网站的监督与审核,还应公开权威的检测网站,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检测服务,避免他们在绝望中盲目选择。(赵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