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07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大学生面临的AI论文降重乱象:警惕灰色产业链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这样的广告:“只需3元,AI检测率从78%降至3.26%”、“AI降重,1分钟内将100%降低至5%”、“去除AI写作痕迹,推荐所有苦恼的大学生”。然而,现实中这些效果往往与宣传大相径庭。
在今年,许多高校首次将“AI生成内容检测”引入毕业论文评审环节。为了使AI检测率符合学校的要求,许多毕业生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反复修改自己的论文,因此,针对“降论文AI率”的灰色服务在电商和社交平台上悄然兴起。
一些新闻报道举了两个典型案例:贵州一名本科毕业生陈宁(化名)在社交平台寻求“专业降论文AI率”服务后,结果其论文的AI检测率竟然从35%“飙升”至88%;另一位来自福建的本科生沈梦(化名)在经过几次催促后收到了终稿,看到内容后不禁感慨“天都塌了”。她表示:“不该改的全改,该改的却乱改,语言混乱。AI率虽然降低了,但论文变成了‘口水文’。”眼看学校系统即将关闭,她只能熬夜重新修改。
这种看似美好的“代降论文AI率服务”背后,却潜藏着许多消费陷阱,让大学生们防不胜防。因为这些服务本身处于灰色地带,卖家常常以“全网公开论文”或“举报至学校”来威胁顾客,即使学生察觉上当受骗,也只能无奈接受。讽刺的是,围绕“代降论文AI率”已经形成了相应的灰色产业链,不乏有人推销相关“话术”,并招募新成员,试图在这一新兴市场中获利。
围绕“代降论文AI率”的混乱现象,实质上是“用魔法对抗魔法”。尽管广告声称“人工降AI率”,但实际操作却严重依赖于AI工具。许多学生误以为找到了捷径,实则陷入了陷阱。这一现象提醒我们,写作论文应亲力亲为,投机取巧往往得不偿失。实际上,利用AI拼凑论文本身就是一种高风险行为——根据学位法的规定,若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被认定为代写、剽窃、伪造等学术不端,学位授予单位可不予授予或撤销学位。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生选择“代降论文AI率服务”是因为他们的论文本身就是依赖AI生成的,因此希望支付费用去除其中的“人机味”。而另一些学生则是因为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并未过度依赖AI,但在提交时却被判定AI率过高,最终被迫进入“代降论文AI率服务”的陷阱。要解决这一市场乱象,除了加强对各类检测网站的监督,还应公开权威检测网站,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加科学和高效的检测服务,避免他们再“病急乱投医”。(赵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