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32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AI工具在学术写作中的崭新规范与挑战
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许多领域,尤其在学术写作中,学生们对AI工具的依赖日益增强。在撰写毕业设计和学术论文时,借助AI进行创作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种方法相较于查阅大量书籍或使用搜索引擎,更为便捷和高效,但同时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近日,复旦大学对本科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行为发布了试行规定,详细列出了AI在论文撰写中的使用规范。除了复旦大学之外,国内许多高校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以规范学生使用AI进行学术创作。那么,这些规定具体包含哪些要求?在学术写作中,使用AI的界限又在哪里呢?
如今,各种AI工具层出不穷,其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已被广泛应用于学术论文的撰写中。一位刚刚通过推荐免试进入武汉大学的小蔡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他在写本科毕业论文时也曾利用过AI工具。
小蔡表示:“我们学生在撰写论文或其他写作任务时,AI的使用非常普遍,主要是为了节省时间和提高效率。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常常需要学习新知识,面对许多陌生的内容时,可以直接将问题输入AI,从而获得系统的介绍,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技术背景。”
尽管小蔡承认AI工具显著提升了他查阅资料的效率,但在实际写作中,他并不完全依赖于AI。
小蔡进一步解释道:“以前需要查阅大量文献,现在可以更快速地掌握技术,节省了很多时间。然而,在写作环节,许多高校确实有过关于AI介入的讨论,我个人不会直接用AI生成我的文章内容。每位作者的写作风格各不相同,主体部分必须基于自己的实验数据撰写。如果直接引用AI生成的背景介绍,文章的逻辑性会显得十分拼凑。”
另一位来自河南师范大学的小韩也分享了他的经历,指出过度依赖AI的风险。他的室友因为过于依赖AI工具而遭遇了麻烦。
小韩说道:“我的论文中AI的贡献相对较少,而我们宿舍的同学则依赖较多。他的论文初次查重率高达80%以上,后来他自己进行了修改。AI生成的内容往往会有重复,特别是一些逻辑连接词,比如‘首先、其次’等,虽然他当时的查重率并不高,但AI的结果显示却偏高。经过调整后,他的查重率才有所降低。”
明显,过度依赖AI工具显然是与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初衷相悖。复旦大学的《规定》不仅明确了AI使用的范围和原则,还从多个方面阐明了禁止使用的情形,诸如禁止生成或修改论文中的原始数据、原创性成果及插图等。同时,直接生成论文正文、致谢等内容也被严令禁止。
《规定》还指出,若学生违反相关条款,可能会受到影响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成绩、不准答辩或取消合格成绩等处理;若触及学术不端行为,将依据校规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甚至撤销学位申请资格。
记者了解到,自今年以来,中国传媒大学、福州大学、湖北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高校均在试行或出台相关规定,致力于规范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撰写。
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孔林涛表示,AI时代的到来对师生均带来了显著影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校非常重视毕业设计,认为适当借助AI是有必要的,但不能让其成为主导。
孔林涛强调:“AI工具应当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而非依赖的对象。我们在毕业论文(设计)中除了常规查重外,还增加了针对AI生成内容的检测,防止学生过度依赖。”他指出,经过这项工作后,教师和毕业生对于相关规定均表示支持,效果也逐渐显现,虽然一开始很多学生未意识到使用的度的问题,经过检测后能够进行有效调整。
孔林涛补充道,学校规定查重结果不得超过30%,而AI生成内容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40%,对于超标的学生将发出警示。
他进一步解释:“我们并不是否定AI生成的内容,设定的常规查重标准为30%,而AI生成的标准为40%。这种设置是综合考虑的结果,体现了我们对于AI时代的欢迎态度。偶尔,我们会因AI的强大功能而迷失方向,因此这些限制有助于学生回归到自身的写作轨道。”
记者发现,许多关于AI代写的帖子层出不穷。当记者联系一位相关工作人员时,他表示,AI生成的论文每千字收费15元,万字论文的费用大约在150元左右,需求越详细,生成的论文质量越高。如果无法通过查重软件的AI检测,还可以进行“降AI”的处理。
工信部工业和信息化法治战略与管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精武表示,当前AI技术发展迅猛,全面禁止其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并不现实。因此,除了学校,监管机构和平台经营者也应警惕以“AI代写论文”为噱头的恶意营销和欺诈行为。
赵精武指出,AI在学术论文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润色、评审辅助和编辑优化等方面,合理使用的界限在于,AI应当作为一种锦上添花的工具,论文的核心内容和主旨应由学生撰写,AI仅仅是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细节的完善。他强调,目前绝大部分AI产品难以在短期内生成符合学术要求的毕业论文,因此一些机构所宣传的“AI论文写作教程”存在过度营销,并可能导致学生产生不良写作习惯,甚至放弃独立写作。
赵精武建议,未来AI的应用应保持平衡,一方面确保学生能够合理利用AI完成毕业论文,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其过度滥用。学校应从技术手段、评估体系和学术素养等多方面入手,规范AI的使用。
他补充道:“应通过技术治理技术,推动AI生成内容的反识别技术发展,并利用AI技术检测AI生成的‘速成论文’;调整毕业论文的评价体系,除了创新性指标外,还应关注论文的逻辑严谨性,这些是AI无法替代的;加强对学生的学术素养培养,引导他们真正理解AI的工具属性和功能边界,做好每位教师应关注的重点。”
监制|刘黎
记者|江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