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41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人工智能代写论文引发的学术诚信危机
□ 赵志疆
随着2024届高校毕业生逐步进入论文答辩阶段,各大高校相继发布公告,明确将采用论文检测工具,严厉打击利用AI(人工智能)进行论文代写的行为。例如,湖北大学指出,若检测结果显示“AI代写高风险”,教师需指导学生进行相应修改。福州大学则强调,检测结果将作为成绩评定及优秀毕业论文评选的重要参考。
伴随互联网科技的迅猛进步,AI技术正在以显著的方式改变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媒体曾对全国高校学生进行了一项关于AI工具使用的问卷调查,共收集到7055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4.88%的受访者使用过AI工具,而77.51%的人认为,这些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工作效率。多所高校的严格检查措施反映出一个现实:在大学校园中,AI工具的应用不仅限于文献搜集和数据分析,部分学生还利用其进行论文创作。
调查显示,市场上涌现了许多AI工具,以“论文”为主要模板,宣称能够快速生成文章。某些AI工具的论文生成服务,每千字的费用最低仅为0.2元。从各种在线商业推广信息来看,AI不仅能进行论文代写,还能撰写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剧本等,几乎涵盖所有文字工作。因此,不禁让人提出疑问:AI是否真的能创作出高质量的完整论文呢?
教育界专家指出,虽然AI代写的论文表面上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但实际上却存在结构僵化和内容空洞的问题。许多高校正是针对这种“AI论文”展开重点排查。AI生成的论文不仅制造出大量缺乏灵魂的文字垃圾,还可能让一些学生产生懒惰心理,丧失学术研究的热情与能力。如果对此沉迷,无疑是在对AI技术的嘲讽——人工智能本应使“人工”变得更“智能”,而非相反。
需指出的是,尽管当前的“AI论文”存在明显缺陷,但这一状况并非不可逆转。AI产品本质上是基于数据模型,经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谁能保证未来的“AI论文”不会赶超甚至超越人类创作?在对“AI论文”的讨论中,值得关注的不仅是论文的质量,还有写作过程本身——代写行为本质上就是学术不端的体现。
学术诚信是研究的基石,维护学术的纯粹性是学界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无论是请人代笔,还是利用AI进行抄袭,都是对求真务实科研精神的严重背叛。因此,近日通过的学位法明确规定,若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被认定为代写、剽窃或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学位授予单位可依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决议撤销学位。
如何通过技术手段识别AI代写的论文,属于技术领域的问题;而如何完善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让大学生保持敬畏之心,则是学术层面的挑战。从技术的角度来看,面对AI技术的冲击,学术不端和造假的“门槛”不断降低,因此亟需明确针对AI应用的行业规范,以维护技术伦理。从学术层面来看,引导大学生不被物质所累,首先需要消除各种学术失范行为,以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维护研究的尊严与体面。
人工智能正在蓬勃发展,不仅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是科技进步的象征。工具本身并无罪,关键在于其应用的边界。“AI论文”虽然是新现象,但暴露出的问题却是老问题:在数字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学术不端也在不断以新形式出现。如何科学合理使用AI工具,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面对的课题;而如何消除滋生学术不端的土壤,则是每个高校都不能回避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