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34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央广网北京7月15日消息(记者任梦岩)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的报道,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高校面临的新挑战就是论文的“AI特征”日益明显。2023年的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时,除了传统的查重、盲审和答辩外,还需面对一项新要求——AIGC检测,即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检测。
许多高校开始采用AI模型来评估论文中AI生成内容的比例。同时,一些平台推出了旨在“降低论文AI生成内容比例”的大型模型。然而,在实际使用中,部分师生发现这些减低“AI率”的模型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在检测中AI率反而上升。依靠AI来检测AI,真的可靠吗?如何才能更加科学地进行毕业论文的检测呢?
湖北的张同学通过黑猫投诉平台反映,他使用了一款“降AI率”的软件,却发现论文的重复率不仅上升,AI生成内容的比例也没有下降。
张同学表示:“我论文的查重率原本只有3%多,但AI率却高达40%以上。我通过这个软件进行AI降重,之后再查重,结果AI率居然涨到了50%,查重率也上升到40%以上。这意味着在修改过程中,论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都被改变了。”
同样来自云南的赵同学也认为这类软件的效果不佳,修改后他的论文AI率依然不符合要求。“我为此花了几次钱,结果AI率不仅没有降低,反而越来越高,至少花了四五十元,最后还得自己重新修改,因为表达太口语化了。”
吉林的韩同学通过第三方平台检测自己的论文,发现AI率和重复率都很高。尽管花费金钱使用软件进行所谓的“降重”,却仍被导师退回论文。
韩同学提到:“在写完论文后,我的AI率和查重率都很高,于是决定使用AI进行修改,花了128元希望能降低这两个比例,最后报告显示AI率只有10几%。然而提交后,导师却告诉我完全不合格。”
河南的李同学经历更加曲折。她的学校要求使用特定的“AI率检测平台”进行论文检测,第一次检测合格,然而第二次却被告知“AI生成内容占比过高”。
李同学回忆:“第一次检测显示风险低,AI率为15%多,这是在答辩前提交的。但在提交终稿的那天,内容没有变化,可能只是格式略有调整,重新检测后AI率却达到了28%,这实在是太离谱了。”
在用完三次免费检测机会后,李同学的论文在该平台的结果显示AI率仍超过20%,但在其他平台的检测中却是合格的。最终,她通宵修改,经过多次付费检测,才将论文的AI率降低到合格水平。
她说:“每个平台的结果都不一样,我在其他平台检测也是低风险,但这个平台却显示高风险。由于第二天就要封档案,我只能在晚上8点临时检查,心急如焚,只能自己修改论文,并且又花了三次钱,总计约155元。最终我修改到了凌晨4点,才终于合格。”
甚至有老师也反映,检测AI率的平台结果和所谓的“降AI率”软件都不可靠。“在我写论文时确实借用了AI的部分句子,因为有些表达更为出色。第一次检测的结果显示约30%的查重率,而投稿要求低于20%。我花了一个小时进行修改,第二次检测结果却显示AI率达到38%。我认真梳理内容并融入新思路后,再次检测结果竟然是45%。此时我分不清,到底是我写的文章还是AI生成的。”
那么,大模型是如何判断一篇文章中AI生成内容的比例呢?记者向多个大模型提出了这个问题,得到的回答是通过“困惑度与突发性”等指标进行评估。AI生成的文本通常更“平滑”,而人类写作则表现出更大的波动。
大模型解释道,困惑度代表文本的“可预测性”,富含人类特有的意外和跳脱常规的表达越多,越像人类的文本。而突发性则反映文本的节奏波动——人类的写作如心电图般起伏,而AI输出则更为平稳。这样的判断是否准确呢?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兴亮表示,除了困惑度、突发性等指标外,目前检测AI生成内容的方法还有很多,但准确率都无法达到100%,误判的情况时有发生。
刘兴亮指出:“文本生成的原理是基于预测,例如‘张三’之后可能出现‘李四’,通过预测下一个最有可能出现的词汇概率逐渐生成文本。这是统计的结果。目前还有一些更先进的检测方法,检查重复片段和常见结构,是否过于模板化,比如常用词模式、标点使用和句子复杂度等。但无论是常规方法还是高级检测,目前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们基本上依赖于统计特征,无法做到绝对准确,而且误判风险较高。”
刘兴亮补充道,目前大模型判断文章是否由AI生成的准确性不高,借助AI降低所谓“AI率”更是不切实际。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认为,AI大模型的搜索内容可以作为参考,但一字不改地使用则涉嫌学术不端。
她指出:“如果大量依赖AI生成内容,从根本上讲,这就是抄袭。从学术诚信的角度来看,这是不被允许的,实际上国内外许多高校都有明确规定。”
樊秀娣强调,使用AI检测文章的“AI生成内容占比”这一结果的可靠性值得讨论,熟悉学生的老师能够看出论文是否由AI写成,答辩过程中也能得到验证。
她总结道:“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依赖AI写论文,质量往往不佳。因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指导相对紧密,频繁的互动使得学生不再需要依赖AI。最重要的是,在毕业论文答辩中,学生必须回答评审老师提出的学术问题。如果论文完全由AI生成,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内容,自然无法顺利完成答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我们对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