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82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始利用AI工具来识别论文是否为AI生成。然而,这些工具并非总是可靠,导致了一种“查AI率—降低AI率—再查AI率”的新兴产业链的形成。
关于论文的原创性
难道真要依赖AI所标注的AI率来进行评估吗?
《中国消费者报》的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AI检测误判使学生感到困扰
让人苦不堪言
8月21日,某高校数学系的学生小张无奈地表示:“我在暑假写论文时陷入了AI的困境,尽管是自己逐字逐句写的,使用查AI率软件检测后,却显示AI率高达46%。许多同学也遇到过类似问题。虽然我认为这个比率不太可信,但我还是不得不修改论文,因为提交后老师会再次用软件检测AI率。在几次修改AI率仍旧没有下降后,我又花了100元请AI工具来降低AI率,但修改后的论文不仅语句不流畅,甚至原本的观点也被改变了,虽然AI率确实降低了。”
(千库网授权图片)
记者在社交媒体上发现,许多人纷纷吐槽使用AI检测AI率的问题。
“我写的内容被判定为AI生成,结果却是经过AI润色的内容没有被标红。”
“知网测得的AI率为11%,维普却为23%,学校的结果是34%,到底该相信哪个?”
为了降低AI率,社交平台上出现了大量关于使用降AI率软件的经验分享,有人详细介绍不同软件的特点和擅长修改的内容。然而大家都感到无奈,有的论文内容被随意删减,有的引用数据失去出处,还有人调侃自己的论文变成了“火星文”。
某AI检测软件的开发人员对记者表示:“AI检测无法做到完全精确,存在误判率,不同软件的误判率也有所不同。当文本经过深度人工修改或融合了人类与AI的创作内容时,检测的准确性会大幅下降。”
AI检测的产业链悄然形成
提供一站式服务
记者注意到,降AI率的服务正在悄然兴起,许多帖子声称可以通过专属算法将论文的“AI率”从90%降低到10%以下。在电商平台上搜索“降AI率”并没有结果,但搜索“AI率”时却能看到大量检测软件的广告。一些销售检测软件的商家也会提供降低AI率的服务,甚至有的商家以销售AI软件的名义出售降AI率服务,这种服务被称为“降手”。
(千库网授权图片)
在电商平台上,这些“降手”往往以销售软件为掩饰,然而在社交媒体和二手交易平台上则毫不避讳地打出“降低AI率”的招牌,价格通常为“1000字10元”,“量大可议”。
此外,许多查重和AI检测软件也纷纷推出降AI率的套餐,用户可以在支付检测费用后,再支付额外的降AI率费用,提供一站式的服务。记者看到,有软件的宣传语为“专注细节提升论文质量,降低AI率,适配3000字到20万字、50万字等各类论文”,“弱化AI生成痕迹,将论文的AI痕迹降低至8%以下”。
8月22日,记者与一位“降手”交流后了解到,他们降低AI率的方法主要是调整句式和词汇。例如,减少使用复杂的词汇,更多使用口语化的表达;加入情感丰富和细节描述的句子;让句子的逻辑不那么流畅,语言尽量不那么整齐等。
合理使用才是正道
让AI回归工具的本质
查AI代写是必要的,但在AI迅速发展的当下,给予合理的使用空间与应对误判的余地显得尤为重要。小张坦言,确实有部分学生完全依赖AI完成报告和论文,这显然是不可取的,但完全不使用AI工具也不现实,应该允许大家合理合法地运用AI工具。
在采访中,一位人工智能专家提出了几个疑问:查AI率和降AI率的软件如何确保其算法的合理性?在检测AI率时,是否为后续的降AI率埋下了隐患?使用AI降低AI率是否仍然算作AI撰写?
目前,已有研究团队在推动学术写作轨迹追踪系统的建设,该系统能够记录论文从提纲、初稿到终稿的修改过程,并结合文献查阅记录和实验数据,构建更加立体的原创性评估体系。
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已经出台了AI工具使用规范,明确了允许与禁止的范围。例如,天津科技大学去年发布了《关于2024年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查重和AIGC检测的通知》,要求对所有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智能生成内容的检测,智能生成内容比例原则上不超过40%。
在采访中,一位AI开发者表示,从高校明确AI使用的边界,到研究团队探索更科学的原创性评估体系,这些努力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AI回归工具的本质,成为辅助人类思考、激发创新灵感的伙伴,而不是投机取巧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