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49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特约评论员 南木
关于毕业论文中人工智能的使用比率,是否应该进行检测?又该如何检测?这个话题在毕业季引发了大学生们的广泛讨论。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毕业生利用AI撰写论文的现象。近两年来,湖北大学、福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高校已将论文中的AI使用率纳入毕业答辩的考量,并设定了具体的比率限制。
然而,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来判断论文中的AI使用率,相关检测软件的准确性也令人怀疑。一些学生发现,自己写得越规范、用词越准确,AI的使用率反而会越高。更有趣的是,某位学生用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进行检测时,竟然得出了接近100%的AI使用率,令人忍俊不禁。
毕业论文不仅是对学生在校学习和科研能力的全面评估,其原创性对于维护学术的公信力和衡量教育质量至关重要。以往,大多数高校通过查阅知网等论文数据库,来检测毕业论文的重复率,若超过规定的比例,通常会要求修改或直接判定不合格。
尽管重复率检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作用,但它也并非完美无缺,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某些学科的研究往往需要大量引用前人的成果,若重复率标准过于严格,可能会误伤到一些合规的论文。同时,部分学生也可能通过改写或翻译等方式来绕过检测。
总体来看,重复率检测在防止抄袭和过度引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媒体报道中提到,一些不合格的论文和抄袭行为得到了公正处理,这与重复率检测系统的严格监督不无关系。
相比之下,AI使用率的检测则面临更大的挑战。对于如何识别AI撰写的论文,目前尚无一套完善的算法支撑。许多时候,系统只能检测到AI常用的表达方式和语气,常被称为“AI气息”,却难以深入分析AI在论文中的原创贡献。如果偶尔发现了疑似AI生成的内容,也很难判断AI是起到了辅助作用,还是主导了整个创作过程。
与此同时,关于高校如何应对AI辅助写作的规则仍显得不够完善。有些学生利用AI强大的分析能力来确定研究主题,或通过其高效的数据处理功能来整理数据,这些都是合理的学术辅助。而另一部分学生却可能借助AI制造虚假数据和文本,试图蒙混过关。因此,如果将AI使用率纳入考核标准,首先需要明确哪些辅助是被允许的,哪些则应当禁止。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但与其过于纠结于AI使用率,不如顺应这一趋势,改革论文的评估方式,从而推动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
一位大学副教授对学生作业中AI应用的看法颇具趣味。她发现,自ChatGPT问世几个月后,学生的作业质量明显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文章中句与句之间逻辑不连贯、语言显得空洞,甚至存在大量相似之处。她感慨道,如今看到不太流畅的句子反而感到欣慰,因为那是学生亲自创作的。这实际上揭示了一个矛盾:AI生成的内容虽然规范,却往往缺乏深度;而学生的原创作品可能错误百出,却真实可靠。
最根本的问题并不在于是否使用AI,而在于论文中有多少是学生自身的创新。在一篇有价值的毕业论文中,除了需要独到的文字表达,更应包含扎实的调研资料和富有见地的原创观点。如果只追求表面上的“原创”,无论是过去的重复率检测,还是如今的AI检测,都可能被心存不轨的学生所破解,这无疑是本末倒置。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协作能力已经成为研究者的基本素养之一。如果AI辅助撰写的论文确实具有原创性,那代表着作者的人机协作能力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并且其成果能够为学科发展做出贡献,那么,我们又何必纠结于谁才是“下蛋的鸡”呢?
本期编辑 邹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