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25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人工智能在学术写作中的应用与规范:高校的新规解析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AI工具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尤其是在撰写文稿方面。许多人利用AI撰写广告文案和评论,甚至有高校的学生将其应用于学术论文的撰写中。
的确,使用AI进行论文写作相较于传统的查阅书籍或在线资料显得更为便捷,但这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和讨论。近期,复旦大学发布了《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对本科生在论文(设计)撰写过程中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了详细的规范。
除了复旦大学,当前全国有多所高校也发布了相关文件,以规范AI在论文写作中的使用。那么,这些规定具体包含哪些要求呢?在学术写作中,AI的使用边界又应如何界定?
AI参与学术论文写作的现象愈发普遍
如今,各种AI工具层出不穷,且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AI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参与已变得相当普遍。一位刚刚通过保研进入武汉大学的小蔡告诉中国之声,他在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时也曾利用过AI。
小蔡:我们学生在论文及其他写作上普遍使用AI,主要是为了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将不懂的问题输入AI,我们能获得系统全面的介绍,从而对技术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
小蔡承认,AI工具的确能显著提升查阅背景资料的效率,但在论文写作的实际过程中,他并不依赖这些工具。
小蔡:这节省了不少时间,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查阅大量文献,可以更快地掌握技术。在后续的写作中,许多高校确实对此进行了讨论。我个人不会直接在写作中使用AI,因为每个人的文章风格各异,核心部分肯定是基于自己的实验数据或过程来撰写。直接使用AI提供的文本进行背景介绍,往往会使文章在逻辑上显得拼凑。
另一位来自河南师范大学的学生小韩也分享了他的经历,他提到他的室友因过度依赖AI工具而遇到麻烦。
小韩:我自己的论文中AI的使用比例很小,而我室友的论文中则占据了较高的比例。他的AI生成内容查重率一度超过80%。AI生成的内容通常包含一些关键的逻辑词,如“首先”、“其次”、“然后”等。尽管他当时的论文查重率为30%,并不算高,但AI生成的部分查重率较高。他通过调整语句和语序,删除了一些关联词,最终降低了查重率。
多所高校试行AI使用的规范
过度依赖AI显然违背了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初衷。复旦大学最近出台的《规定》不仅明确了AI使用的范围和原则,还在研究方案设计、创新方法设计等多个方面禁止使用AI工具。例如,禁止使用AI生成或修改毕业论文中的原始数据、原创性结果的图片或插图;禁止直接使用AI生成的正文文本、致谢等内容;禁止AI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等。
据了解,近年来,中国传媒大学、福州大学、湖北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高校均在试行或发布相关规定,以规范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
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孔林涛:AI可以作为重要的辅助工具,但绝不能形成依赖,更不能让其主导。为此,我们在毕业设计中不仅进行了常规查重,还对AI生成的内容进行了检测,以避免学生过度依赖AI。在这样的规范下,从教指委及学院老师的角度看,整体上对这些规定持支持态度,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几乎没有学生依赖AI进行毕业设计。然而,起初大家并未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经过检测后,许多同学得以调整。
孔林涛指出,学校规定查重结果不得超过30%,而AI检测结果中显示的生成内容比例原则上不超过40%。对于超出标准的学生,学院会发出警示。
孔林涛:这些参数的设置是经过综合考虑的,体现了我们对AI时代的欢迎态度。我们有时会因为AI的强大功能而迷失方向,因此这些限制旨在引导学生回归到正确的轨道。
规范AI的应用需要多方合作
记者发现,网络上关于AI代写的帖子层出不穷。记者联系了一位提供此服务的工作人员,对方表示AI生成论文的费用是每千字15元,一篇万字的论文大约150元。需求越详细,生成的论文质量越高。如果无法通过查重软件的AI检测,还可以进行“降AI”的操作。
工信部工业和信息化法治战略与管理重点实验室的副主任赵精武指出,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全面禁止AI用于论文写作并不切实际。
赵精武:AI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辅助作用主要体现在论文润色、评审辅助和编辑反馈的优化等方面。我们必须对AI合理应用的边界有基本的认识,AI应当是对论文写作的锦上添花。论文的核心内容和观点应由学生自己撰写,AI则是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细节的完善。根据当前的技术水平,大多数AI产品短期内无法直接生成符合学术要求的毕业论文,这也意味着一些平台上声称的“AI论文写作教程”可能存在过度营销的问题,甚至可能导致学生形成不良写作习惯。
赵精武建议,未来的AI应用应当保持一种平衡关系:一方面确保学生能够合理利用AI辅助完成毕业论文,另一方面也要防止AI技术的过度滥用。高校应从技术手段、评价体系和学术素养等多方面共同发力,以规范AI的应用。
赵精武:利用技术治理技术,推动识别AI生成内容的反识别技术的发展,同时利用AI技术鉴别AI生成的“速成论文”;调整毕业论文的评价体系,除了考察创新性指标外,还需强化论文整体逻辑体系的严谨性,这是AI所无法替代的;加强对学生学术素养的培养,堵不如疏,引导学生真正理解AI的工具属性,以及AI实现功能和技术边界,这是每位教师应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