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45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毕业季,关于毕业论文中使用人工智能的比例是否需要检测的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学生使用AI代写毕业论文的现象。根据相关报道,湖北大学、福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高校已将毕业论文的AI使用比例纳入答辩流程,并设定了比率的红线。
然而,目前尚未形成任何统一的标准来识别论文中的AI比例。市面上的检测软件准确性也值得怀疑。部分学生甚至发现,当论文写作更加规范、用词更精确时,AI比例反而提升。更有趣的是,有人对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进行检测,结果AI比例竟接近100%,让人啼笑皆非。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科研能力的综合评估,论文的原创性是维护学术声誉和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传统上,大多数高校会通过查阅知网等论文数据库来检测毕业论文的重复率,若超过设定的阈值,学生需要进行修改,甚至可能被认定为不合格。
尽管重复率检测有其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缺陷。例如,某些学科的研究本质上依赖于引用前人的成果,若重复率标准过于严格,可能会对一部分学生造成误伤。此外,一些学生通过改变措辞或进行中外文互译等方式来规避检测。
总体而言,重复率检测在防止抄袭和过度引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媒体报道来看,许多抄袭或不合格的论文得到了公正的处理,这与重复率检测系统的有效性密不可分。
相比之下,AI比例检测则面临更复杂的情况。关于如何识别AI写作的论文,目前并没有完善的算法支持。系统通常只能识别出AI常用的措辞和风格,即人们所说的“AI味”,但却难以深入分析AI对原创性贡献的具体程度。即使识别出疑似AI生成的内容,也很难判断其在写作中的角色是辅助还是主导。
同时,高校对于AI辅助写作的基础规则尚未明确。有些学生利用AI的强大数据分析能力来确定研究主题,还有一些利用其高效的数据处理功能来整理信息和制作图表,这些正当的辅助无疑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便利。然而,亦有不法之徒借助AI伪造数据和文本,企图蒙混过关。如果将AI比例纳入评估标准,首先需要明确哪些辅助是允许的,哪些则应被禁止。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构成了重大挑战,与其在AI比例上纠结,不如顺应潮流改革论文考核方式,推动人才培养机制的更新。
一位大学副教授对学生作业逐渐AI化的观察引人深思。自ChatGPT推出几个月后,她发现学生的作业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是文章逻辑性下降、语言空洞,甚至内容间高度相似。她表示,现在看到不太流畅的句子反而感到欣慰,认为那是学生的原创。这其实揭示了一个矛盾:AI生成的内容虽然规范,却显得空洞;而学生生成的内容或许不完美,却真实。
归根结底,关键问题并不是是否使用AI,而是论文中有多少是学生的知识创新。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不仅需要独特的文字表达,还需扎实的调研素材和独到的见解。如果仅仅追求表面的“原创”,无论是过去的重复率检测,还是现在的AI检测,都可能被心存不轨的学生“破解”,这无疑是本末倒置。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协作能力已成为研究者的基本素养之一。如果AI辅助写作的论文确实具有原创性,这显示出作者的人机协作能力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而其成果也能为学科发展作出贡献,那么,又何必在意谁是“下蛋的鸡”呢?
澎湃特约评论员 南木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