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55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随着聊天机器人 ChatGPT 在全球的热潮,国内也出现了多款名称带有“ChatGPT”的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
这些国内产品的真实性如何?与国际版的 ChatGPT 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使用 ChatGPT 官方标识作为头像
试用几次后便开始收取费用
根据澎湃科技的报道,用户在微信搜索框中轻松可找到许多与 ChatGPT 相关的产品,且这些账号多以 ChatGPT 的官方图标作为头像。这些账号中的不少是在 ChatGPT 走红的这一年里注册的。
在微信搜索中,可以看到众多与 ChatGPT 相关的产品。
这些产品的普遍服务模式是,用户可以先进行免费试用,免费次数用尽后则会开始收费。
以“ChatGPT 在线”为例,该平台为用户提供 4 次免费的对话机会,之后若要继续使用则需进行充值,充值选项包括 9.99 元 /20 次(三个月有效)、99.99 元 /1300 次(半年有效)、199.99 元 /3000 次(有效期一年)、999.99 元 / 无限次(有效期一年)。
而另一款类似的服务“GPT 深蓝”则提供 199 元的月度会员、399 元的季度会员和 999 元的年度会员充值选项,页面上甚至出现了“加入代理赚钱”的内容。
“ChatGPT 在线”的收费方案。
然而,在发稿前,澎湃科技再次在微信中搜索,发现带有“ChatGPT”的公众号几乎消失,一些账号已更名。
最新搜索结果显示,带有 ChatGPT 的公众号几乎已不复存在。
某个公众号近期频繁改名。
并未在中国大陆提供相关服务
“山寨版”涉嫌商标和名称侵权
目前,ChatGPT 的开发者 OpenAI 在中国大陆并没有提供相关服务,也没有运营相应的公司。
在微信上,“ChatGPT 在线”自我介绍为“ChatGPT 中文版,高级智能 AI 聊天、AI 写作工具”,而其运营商为上海熵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根据天眼查 App,该公司成立于 2018 年 1 月,注册资本为 200 万人民币,经营范围涵盖互联网信息服务、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出版物互联网销售及网络文化经营等,股东为朱申申和尹鹏,分别持有 85% 和 15% 的股份。
最新信息显示,“ChatGPT 在线”现已更名为“AI 对话 | 智能写作问答”,但在该公众号提供的服务中,仍可以看到之前的内容,且公众号头像也已去掉 ChatGPT 的官方标识。
然而,客服名称仍然保留为“ChatGPT 在线客服”。该客服表示,因竞争导致恶意投诉,公众号被迫改名。
ChatGPT 在线客服表示,公众号因竞争被迫更名。
“ChatGPT 在线”已经更名为“AI 对话 | 智能写作问答”。
名为“OpenAI 人工智能 ChatGPT”的公众号显示其所属公司为贵州星力量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根据天眼查,该公司成立于 2014 年 7 月,注册资本为 100 万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计算机信息技术咨询、广告设计及企业管理咨询等。
目前“OpenAI 人工智能 ChatGPT”也已改名,现查询显示为“未命名公众号”。
针对使用 OpenAI、ChatGPT 名称和商标的行为,北京周泰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律师储江表示,此类产品的网络活动涉及多项法律问题,可能违反《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甚至触犯《刑法》相关规定。
储江指出,ChatGPT 是 OpenAI 推出的产品,所有财产权利归 OpenAI 所有,其中包括“ChatGPT”作为产品和服务标识的名称。
不过,储江还提到,我国的《商标法》主要保护 注册商标权。根据法律规定,“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经营活动中需取得商标专用权,须向商标局申请注册”(第四条第一款)。因此,OpenAI 的维权难度较大。根据中国商标网的查询结果,目前未发现 OpenAI 或其关联主体向中国国家商标局提交商标注册申请,而许多冒用或仿冒其名义的主体则在进行商标抢注。
这意味着,尽管国内出现了大量仿冒或冒用 ChatGPT、OpenAI 名义进行宣传的情况,但在未获得注册前,OpenAI 很难得到全面的商标保护。
是否存在虚假服务?如何进行辨别?
除了使用 ChatGPT 名称和商标,一些公众号和小程序还声称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将 ChatGPT 的服务“转接”到国内,以便用户使用并收取费用。那么,这些服务是否真的是“转接”而来的 ChatGPT 呢?
此前,北京日报记者拨打上海熵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电话,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平台的所有对话回复都是通过直接连接 OpenAI 的接口获得的。“我们每次问答都需要向 OpenAI 支付费用,具体成本取决于对话的字符长度。如果您有技术能力,也可以自己开发。”该工作人员如是说。
那么,如何识别这些“李鬼”ChatGPT 呢?
记者向多个国内 ChatGPT 服务提供者提出问题,并与官方的 ChatGPT 进行对比,发现 某些国内服务提供者确实很可能通过接入 ChatGPT 的接口提供服务,而另一些则可能未连接至 ChatGPT,而是使用了其他的 AI 对话模型。
例如,当记者询问某国内“ChatGPT 服务提供方”的自我介绍时,其未明确表示自己是 ChatGPT,且对“编写爬虫程序”的请求也没有提供有效的程序代码,而官方 ChatGPT 不仅能够准确回答自己的身份,还能提供真实的爬虫程序代码。
在国内某“ChatGPT 服务方”提问时,每回答一个问题还需要观看一则广告。
对此,一位网络安全从业者对贝壳财经记者分析,目前国内的“ChatGPT 服务提供方”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获得 ChatGPT 官方接口,为国内用户提供转接服务;另一种则是完全的“山寨”,使用的 AI 对话模型质量远低于 ChatGPT,因而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回复。
针对这些山寨行为,律师储江总结道,这种商业模式面临众多法律问题:仿冒或冒用 ChatGPT 和 OpenAI 的名义开展的经营活动,很可能构成《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下的侵权行为;如果因此获利并导致消费者损失的,可能会涉及《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下的民事或行政责任,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触犯刑法;如果提供这种跨境服务时私自搭建国际信道,还可能违反《网络安全法》和《刑法》的相关规定,需承担行政责任或构成刑事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