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47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逻辑推理、理解判断、语言翻译以及思维想象等领域,ChatGPT 的回答会是怎样的呢?它的能力又如何?通过本文的多个实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科技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应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本文的作者分享了他的观察与想法,快来一起探索吧。
最近,人工智能再次引发了广泛关注。
诸如 ChatGPT、GPT-4,以及集成了 GPT 功能的“智能”Office 和百度的文心一言等产品接连推出,令大家对 AI 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新体验充满惊叹。
如今,AI 不仅能够帮助用户进行内容总结和文章撰写,还能编写代码(不仅限于片段,甚至可以根据手绘草图直接生成网站)。它可以解决物理难题,参加各种考试,理解图片中的笑点,并且能够根据冰箱内食材的照片制定菜单。
一个月前,我花费了 20 美元升级到 ChatGPT Plus 账户,最近进行了多次测试。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有趣的体验。
某些回答让我感到惊讶,我第一次意识到 AI 竟然具备如此强大的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在那个夜晚与它对话时,我甚至感到一丝“恐惧”。
为什么会这样?请看以下的问答截图便可知晓。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大部分问题是我自己提出的,并且经过网络搜索确认没有类似的提问,因此可以排除 ChatGPT 从网上找到现成答案的可能性。)
问答 1:推测年龄
它的回答准确,显示出 ChatGPT 拥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和社会常识。
问答 2:公交车上的乘客
接下来,我逐步提高难度,观察 ChatGPT 的理解能力如何。
怎么样?这一轮的表现是否让你大开眼界?
我提到 2050 年时,它立即联想到“自动驾驶”,真是太厉害了!
随后当我对乘客的情况增加了一些干扰项时,居然也没有难倒它。
问答 3:让 ChatGPT 做翻译、当英语老师
你看,我故意写错的英文句子,它竟然全部找了出来,并详细解释了原因,真是个优秀的翻译者和英语老师!
问答 4:询问文学、历史方面的问题
关于“曹”和“吴”这两个字的解释实在是太精彩了!
你别说,“曹”字看起来像个宅门或城门,而“吴”字的上半部分“口”确实像是个紧箍咒。
作为语言模型,它怎么能拆字?还能把字的形状、部首与现实事物联系起来,真是难以置信!
问答 5:记忆原子量
我记得小时候记原子量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现在我问问它有没有什么好方法。
尽管这些问题有些挑战性,它的回答虽然不如之前关于“四大名著”的那样精彩,但它的想象力确实令人赞叹!我完全没想到!
这些实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的能力早已超越简单的信息检索、整理与归纳,展现出了理解、推理与想象的潜力。有时,它的回答令人难以置信。
据统计,GPT- 3 具有 1750 亿个参数,训练数据达 45TB,模型大小达到 700G。后续的 GPT-3.5 和 GPT- 4 的数据、参数和模型规模更是庞大。
如此多的因素汇聚,使得 AI 可以“拟合”出极强的智能。
随着训练数据的扩展、算法参数的优化以及算力的提升,加上全球用户的使用和反馈,模型的表现还将迎来巨大的飞跃。
实际上,AI 模型与人脑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
人脑的知识与智能,源自于不断的外部输入与互动,从而实现亿万个神经元和突触的更新与连接。而 AI 模型,尤其是通过深度学习技术构建的深层神经网络,遵循的也是类似的原理。只不过,机器的学习速度与记忆能力远超人类,二者在数量级上有显著差异。
因此,AI 向人类学习并超越某些能力,已是指日可待。
之前,人们普遍认为 AI 在逻辑方面的进展会很快,但在文学、艺术等需要想象力的领域,则难以追赶人类的步伐。
然而,去年大热的 AIGC 和 AI 绘画已向我们展示了 AI 艺术家的强大实力。
我一直认为,艺术同样是一种逻辑,甚至可以说“艺术也是理科”。优秀的艺术及其创作者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风格。
因此,随着 AI 能力的不断提升,AI 将在各个领域施展才华,掌握多种技能。
以上讨论主要集中在脑力工作方面。
实际上,伴随着波士顿动力、特斯拉等人形机器人的持续进步,“脑力强大、肢体灵活”的机器人将很快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还记得与妻子的一次讨论。
她那天提到,由于我们只有一个孩子,未来养老时,孩子会不会觉得负担沉重。
我当时回应,别担心,30 年后,当我们这一代人老去时,机器人将会非常成熟,许多家务工作都能由家政机器人完成,不再需要孩子们操心。
现在看来,这个预估可能过于保守,也许在十年内就能实现这样的场景。
当然,尽管人们通常会在短期内高估科技发展速度,而在长期内低估其影响,但考虑到 AI 目前的表现与迭代速度,十年其实是相当长的时间,届时将会出现惊人的进步。
我们这一代人非常幸运,亲历了科技飞速发展的过程。
从小霸王学习机、286/386/486/586,到拨号上网、WIFI,从 DOS、Windows 到安卓、iOS,从 PC 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 2G、3G 再到 4G、5G,从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技术)到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技术)。
在 AI 时代,我们依然会经历这一切,而每个人都将参与其中。即便没有直接参与“算法或算力”的开发,至少我们贡献了“数据”。
可以说,“算法、算力、数据”三者缺一不可。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必须思考未来的定位与发展,否则将很快被淘汰。
不仅是重复性和体力劳动会被机器取代,许多白领工作也一样。
你看看,绘画、翻译和编码等工作,已经受到了影响。
这点,实际上 ChatGPT 的创始人、OpenAI 的 CEO 奥特曼在一次访谈中就已经很直言不讳地提到过。
当然,除了关注自身,我们还需深入思考下一代的教育问题。
如今,教育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可以说是“用 20 世纪的体制,传授 19 世纪的知识,培养 21 世纪的人才”。每位家长、每位教师,以及整个教育界,都应反思并采取行动。
接下来,不仅是学生要“卷”,连 AI 也得“卷”啊!
再将视线转向国内。
前几天,老东家百度推出了文心一言。尽管发布会细节有所欠缺,但总体而言,这是一个积极的举措。在如此大的压力下,百度迅速“亮剑”,值得赞赏。
发布会的问题在于,内容过于复杂和老套。无关紧要的开场、视频、华丽的 PPT,以及录屏演示而非现场展示,还有那条抢镜的白皮带等。
实际上,在 ChatGPT 已经火爆,GPT- 4 已率先上市的背景下,百度只需简单直接地进行产品发布和演示即可。
无需华丽的发布会设计,也不需要高级别的领导上台。这类产品与其他偏向后端或 B 端的产品不同,只需几个震撼的现场演示案例,就足以引发网络热议,展示其实力。
客观来看,国内在类 ChatGPT 技术方面,积累最多、实力最强的就是百度。
我相信并期待百度能够不断迭代良好产品,再创辉煌!
最后,我们来谈谈行业内“追热点、造风口”的问题。
几个月前,ChatGPT 问世时,国内的科技、投资和媒体圈都异常兴奋。许多机构和个人纷纷表示,他们在这一领域“早有布局,积累多年”。
于是,之前还没被炒热的“区块链、VR、元宇宙”等热点纷纷被冷落。不仅失去关注,许多项目、团队甚至直接被裁撤。
互联网和科技圈就是这样:概念众多、技术繁杂、名词层出不穷、热点频繁。
热点、窗口和风口对市场机会并非错事。
尤其是对于电商、团购、视频和直播等应用型技术和产品,时间窗口可能很短,需要迅速行动和上线。然而,对于像 AI 这样深度足够的技术,单靠追逐热点和风口,短短几个月或一两年是无法实现的。
OpenAI 可是在这一领域投入了五到八年的精力,才取得如今的显著成果!
同样,看看特斯拉和 SpaceX,哪一项不是经过多年专注的技术攻关和产品迭代,历经无数磨难,才取得如今的成功呢?
因此,我们需要减少浮躁,增加耐心与专注。无论哪个领域,只要深入耕耘,终将收获成果。
从事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数据库、芯片、手机、汽车和自动驾驶等领域,如果能够长年累月、耐下心来深入研究,自然能够收获成功,站上属于自己的舞台,享受聚光灯的照耀。
如果今天这个热点火了就去跟风,明天那个热点火了又去追逐,怎可能掌握核心技术?
人人都能耐心、专注、靠谱,社会就会更加繁荣、和谐。
期待智能时代的到来,期待中国人在科技领域引领潮流。
专栏作家
朱百宁,微信公众号:八点三十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曾任百度品牌总监、蚂蚁产品总监,著有《自传播》一书,目前专注于人工智能和产品设计等领域。
本文为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 CC0 协议。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