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20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最近,一位博主利用 midjourney 软件“复生”了一些历史名人。
从帝王到贤者,许多昔日人物仿佛从画作中走了出来。


许多人感慨:“AI 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事实上,前不久热议的 ChatGPT 已经展示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
美国密歇根大学评选出的优秀论文,正是由它撰写的;
在谷歌的内部测评中,L3 工程师的 offer 也是由它获得的;
以色列总统的演讲稿,也是它出谋划策的成果。
更令人惊讶的是,当前流行的直播行业,亦出现了 AI 主持人。
不得不承认,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全球机器人化”似乎已成定局。
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感。
今年劳动节那天,一波巨大的失业潮席卷而来。
IBM 公司宣布暂停 7800 个岗位的招聘;高盛集团预测将有 3 亿人被 AI 所取代。
这个世界就如同一个旋转的硬币,瞬间翻转了面。
在这场浪潮中,谁将被淘汰,谁又能逆流而上呢?

未来五年,哪些人将会被取代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
接到广告电话,聊了半天,才意识到对方是一台机器人;
点外卖时,打开门却看到是一架送餐“无人机”;
在餐厅用餐时,取餐一切都由智能窗口完成;
去银行办理业务时,看到大厅里满是自助机器。
等你回过神来,才发现无论是智能柜台还是机器人,提供的服务都相当出色。
你是否想过,这些岗位上的工作人员现在又去了哪里呢?
人工智能的崛起与职业挑战
在网络小组 #失业联盟# 中,或许能够看到众多失业者的身影。
快递员 @飞飞感叹:“我本科毕业后放下了学位证书去送外卖,但接单却根本比不过机器人。”
律师 @萌萌则表示:“在实习期间,我的业绩远不如自助系统,只能选择辞职。”
还有漫画师 @Zoey,她的经历更加具有代表性。
Zoey 是一名美术专业毕业生,一直以来都从事游戏原画的创作工作。
几年前,她凭借几部优秀作品成为了团队的负责人。
没想到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许多绘画程序相继推出。
她所在的公司因此裁掉了整个原画团队,而她也在其中。
Zoey 无奈地说:
“我熬夜创作的画,AI 只需几秒钟就能完成,成本几乎为零。即使我愿意降薪,也无法与 AI 的低成本竞争。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选择谁呢?”
这个世界本就公平,赚钱的规则就是用什么去换取什么。
然而,现实也十分残酷,在人工智能面前,我们所能提供的实在有限。
在精力方面,人工智能能够不间断工作 24 小时;
在成本上,即使你白干,性价比也无法与 AI 相比;
在效率上,你一周的工作量,AI 只需半天便能完成。
不久前,央视网发布了一份可能被 AI 替代的十大职业名单:

经过简要分析,显然能够被替代的多是那些重复性且效率低下的工作。
换句话说,受到冲击的,多是缺乏创造力和深度思考的职业。
李开复曾提到,未来十五年,AI 将取代我们一半的工作。
然而,这 50% 的替代并非在所有行业中均匀分布。
此时,你或许会问,另一半的“幸运儿”究竟是谁呢?
在一些人被淘汰的同时,另一些人却在时代的浪潮中稳步上升。

尽管 AI 势头强劲,但总有一些人勇立潮头
前几天,网友阿木分享了他的经历。
他是一位海归硕士,专业方向为计算机编程。
回国后,他满怀信心地投递简历,目标都是那些互联网大厂。
然而,当面试官询问他是否愿意接受 5K 的 996 工资时,他却显得犹豫不决。
结果显而易见,他未能通过面试。
他在校友群中发泄心声,没想到前辈们却给他提出了建议:
“兄弟,尽快考虑转行吧。即使你进入大公司,也未必能胜过人工智能。”
起初,他并未对此言辞放在心上,但为了生活,他开始认真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
某天,回家的路上,他邂逅了一只流浪猫。
他从网络上学习给猫咪洗澡和修剪毛发,突然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颇有天赋。
他热爱动物,耐心十足,小时候还曾学习过美术,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于是,他选择了去专业学校深造,并顺利获得了宠物美容 C 级证书。
如今,他已成为一家连锁宠物店的首席美容师,月收入超过一万元。
在他的评论区,竟发现许多人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
有的白领选择去新东方学习烹饪,成为了五星级酒店的主厨;
有的翻译则转型做高端家教,专注“双语生活”;
还有一位客服女孩,开始致力于花卉种植与盆景设计;
……

这些人让我联想到知乎上的一个热门话题。
有人提问:人类有哪些能力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
答案则是:创造力与社交能力。
虽然机器智能强大,却缺乏情感;算法虽然灵敏,却不能真正触动人心。
人工智能能够精准满足人的需求,但却难以理解你内心的烦恼。
尽管智能技术可以无休止地工作,但它无法给你一个温暖的拥抱。
那些智能技术无法胜任的领域,恰恰是我们的机会所在。
再分享一个有趣的故事。
不久之前,一家美国公司推出了一款智能美甲机器人。
该机器人能够通过实时图像,精准计算客户指甲的位置,在十分钟内完成美甲。
然而,这种快速而优质的服务在客户中却受到了冷遇。
顾客表示,他们选择美甲店,不仅仅是为了美甲,更是想和技师交流,消磨生活的无聊。
心与心之间的沟通,以及生活中的小确幸,是人工智能无法实现的。
孟晚舟曾在演讲中对儿子提过:
“未来无论你选择什么职业,都要避免与机器竞争的工作。”
在与机器人竞争的战场上,我们能够捍卫的阵地有哪些呢?
复旦大学的人工智能专家张军平教授曾指出:
“与实体相关的职业,如医生、护理人员,以及一些小众手工艺者,例如古琴制作和陶艺艺术家,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风险较小。”
时代在不断演变,而我们也总能找到适应的广阔空间。
不要气馁,危机之中往往蕴含着转机,逆境中也总能寻得出路。


在全球机器人时代,掌握这四大生存法则至关重要
英特尔的创始人安迪·格鲁夫曾提出一个 “十倍速变化”的 理论。
这意味着外界的变化总是比我们想象的快十倍。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生活中,若想赢得生存空间,我们必须掌握四大生存法则。
1. 不做被淘汰的机器,成为智能工具的主宰。
当 ChatGPT 刚火的时候,我在朋友圈看到老赵的一条动态。
他是一名投资经理,项目研究时需要查阅大量资料。
自从掌握了 ChatGPT 后,他显著缩短了资料收集的时间。
因此,他能有更多时间去拜访客户和推广产品。
当大家谈论 ChatGPT 时感到畏惧,老赵却自豪地说:
“你们都害怕它,我却把它当作一个得力助手。”
事实上,各种智能工具都有相应的操作指南和培训课程。
只要你愿意学习,便能够成为这些工具的主人。
虽然掌握新知识并不简单,但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唯有先了解它,才能战胜它。
2. 通过自我进化,成为敏捷型人才。
作家蔡磊垒曾指出:
“三维空间可以展开为无限大的二维平面;想要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就要尽量拥有更多技能维度。”
在如今的社会中,只有成为多元化的人才,才能更好地突破困境。
就像前面提到的阿木,他是程序方面的专家,却大幅度转行成为了宠物美容师。
不必再固守一职,也不必再执念于“铁饭碗”。
有人研究过,掌握一项新技能最多只需五年时间。
只要你开始跨领域学习,永远都不会太晚。
3. 深度思考能力是战胜人工智能的关键。
最近,某媒体使用 ChatGPT 撰写了一篇文章。
无论是编辑、写作人员还是广大读者,阅读后都感到轻松不少。
尽管 ChatGPT 的作品逻辑严谨、文笔通顺,但整体阅读体验却显得毫无情感,缺乏共鸣。
许多人对此表示:
AI 生成的文章往往拼凑得过于明显,仅仅是将相同的模板填入合适的句子而已。
不妨看看:
谈及爱情时,AI 会说“每次想到你,我的心就会加速跳动,无法抑制对你的情感”。
语法上没有问题,用词也准确,但你是否感受到那份爱呢?
反观文学大师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如何呢?
他曾写道:“你现在是我的,我认为。你是我的,整个巴黎也归我所有,而我则属于这本笔记和这支铅笔。”
是否一目了然,二者之间的差异显而易见?
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只有人类才能进行深度思考,拥有无尽的感知能力。
深度思考的刻意练习,才是战胜 AI 的关键所在。

撰稿人:瑾山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