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72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人工智能聊天程序的崛起:机遇与挑战并存
最近,许多朋友似乎都在热烈讨论一种名为 ChatGPT 的人工智能聊天工具。有人利用它即兴创作诗歌,有人试图借此设计小说大纲,甚至程序员们也开始依靠它来解决工作中的难题。据多家媒体的调查显示,高达 89% 的美国大学生正在使用 ChatGPT 完成作业——尽管这一数据可能有些夸大,但至少可以看出,这款程序在解答疑问方面的确表现出色。
尽管人工智能聊天工具并不算新鲜,比如许多网络平台上广泛应用的客服系统,但很多传统的人工智能客服却常常让用户感到失望。它们机械重复的回答、缺乏实质性内容的“礼貌”反馈,往往让人感到无奈。然而,ChatGPT 的推出及其带来的“惊艳”体验,可能并不是因为它采用了某种颠覆性的技术,而是因为它拥有更丰富的素材,从而在回答用户问题时显得更加灵活和聪明。
对此,不少行业从业者感到了一种“能力焦虑”。有人让 ChatGPT 撰写一篇时评,结果它流畅地输出了几百字,用户评价称“虽然不算特别出彩,但也算中规中矩”。一些自媒体运营者尝试让 ChatGPT 分析某个国产汽车品牌是否能击败国外竞争对手,程序也给出了带有观点和简要论述的分析短文。对于大学课程的作业,ChatGPT 同样能够游刃有余。它的出现让人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不仅能应对“客观题”,也能够相对得体地回答一些“主观题”。
然而,我们不应轻易将 ChatGPT 视为某些行业的“终结者”。当前,机器对各种问题的理解仍然不是真正的“理解”,而是依赖于海量数据的整理与归纳。例如,当有人用虚构的学术概念“镜像等离子规范场”提问时,人工智能可能会表现得不知所措,徒然展现“学识”。尽管它在某些社会问题上的回答看似结构完整,然而,许多答案仍然存在“驴唇不对马嘴”的现象,或者充斥着“正确但无用的废话”。
在应对重复性、记忆性的问题时,人工智能的确表现得越来越游刃有余。大学生们迅速“爱上”这款程序的原因在于,许多课程作业并不真正考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只需简单重复教科书中的理论,加上一些网络上能找到的案例即可。
虽然人工智能看似“聪明”,但实际上它只是无意识的表现。例如,相比于创作小说或撰写原创散文,人工智能更擅长于成为“诗人”,因为诗歌形式较为抽象,更容易通过组合不同词汇进行模仿。还有人喜欢让人工智能作画,输入几个关键词便能生成一幅技术上合格的作品,但这些艺术作品最多也只是替代了某些“艺术工厂”的流水线生产。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在创造性工作领域毫无用处。人工智能专家王咏刚认为:“无论是 AI 对话、AI 写作还是 AI 作画,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固有的非确定性、发散性及天马行空的特征,恰恰能够激发人类的灵感。”人的灵感往往并非凭空而来,很多时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人工智能背后庞大的数据库则可以充当“巨人”,帮助创作者更高、更远地思考。
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是让人们从重复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真正的创造性工作。一些大学的课后作业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完成,这就给教师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今后布置的作业是否应更加富有新意?能够被机器完成的作业,通常不算出色。年度总结、月报和周报中的套话,可以轻松交给人工智能处理,这也反映出一些占用员工大量时间的工作只是重复性的消耗。
换句话说,未来判断一项工作是否真正有意义和有效的标准是,看它是否能被人工智能轻易替代。有人认为,人工智能终将能够替代人类的大部分文字工作。如果这一预言最终成真,那么这正是因为大多数文字工作并非思想的创新,而仅仅是材料的堆砌。
随着数据的不断积累,未来必将出现比 ChatGPT 更“聪明”和更“全能”的聊天程序。与其焦虑“机器取代人工”,不如敞开心扉,欢迎技术进步给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变革。机器的指挥者是人,而非机器本身。要让机器的“智慧”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离不开人类的主观感受与创新。人类应腾出更多精力,专注于思想和观念的创新,而机器则应充当“秘书”,在科学与文化领域实现更深远的突破。
王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