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401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1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21 年 8 月 2 日,2021 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主论坛的“时空进行时”环节中,AI 合成主播“雅妮”首次亮相。图 /IC photo
尽管元宇宙尚未完全成型,但作为其基础构成的虚拟数字人却已迅速崛起,成为投资者追逐的焦点,逐步在多个行业中得到应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提升。
例如,虚拟美妆博主“柳夜熙”发布的六条短视频便吸引了超过 800 万粉丝;玩家们为了与虚拟网红“鱼太闲”互动,往往需要排队数小时;而“哪一刻让你意识到虚拟人在身边”这一话题热搜后,其阅读量迅速突破 2.1 亿。
虚拟数字人,正逐渐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现实课题。
虚拟偶像洛天依与真人同台演出。图 /IC photo
顶尖虚拟偶像如何实现盈利
从技术角度分析,虚拟数字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真人驱动与计算驱动。其中,A-SOUL 便是前者的典型代表。这个火热的虚拟偶像女团由虚拟形象和其背后的真人“中之人”共同组成。
目前,由于商业模式尚在探索阶段,A-SOUL 主要通过直播进行曝光和变现,同时也逐步拓展参与脱口秀、电视节目、晚会、专访、商业代言及周边产品销售等多种商业渠道。
A-SOUL 受欢迎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技术实力、偶像练习生作为“中之人”的舞台经验,以及 A -SOUL 成员与粉丝之间的高互动性。
A-SOUL 背靠两家大型企业,掌握行业领先的全 3D 实时动作捕捉技术。虚拟偶像的面部表情细腻,甚至手部动作也能与“中之人”实现动态同步,A-SOUL 的五位成员为观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体验,这对于单打独斗的虚拟主播而言,简直是“降维打击”。
相较于现实偶像,虚拟偶像的公众形象更易于管理,几乎不存在“负面新闻”,因此不需要进行危机公关。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运营团队的工作会变得轻松。例如,A-SOUL 的运营团队被称为“工具人”,除了常规艺人经济和粉丝运营,他们还负责技术优化、策划方案、编写直播脚本和文案,并在每周二以专栏形式认真回复粉丝的私信。
虚拟主播与粉丝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共鸣,粉丝们通过在各大平台为 A -SOUL 引流——在其他直播间发送弹幕、在评论区留言、制作二次创作视频,与其他知名艺人进行联动。
A-SOUL 逐渐突破圈层,粉丝基础不断扩大。
B 站的“大航海”直播舰队可以视为某个主播的付费 VIP 系统,设有舰长、提督和总督三个头衔,从低到高,开通“舰长”需支付 198 元 / 月。因此,一个“万舰”主播(拥有超过 10000 个“舰长”)为 B 站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至少为 1980000 元 / 月。
A-SOUL 的队长贝拉成为 B 站首位实现“万舰”成就的虚拟主播——根据 A -SOUL 数据组提供的直播数据,2021 年 7 月 16 日贝拉的生日会当天,近 3 小时内她的收益高达 1747269.3 元。
2021 年 7 月 16 日,贝拉生日会直播当日的营收数据小结。图 / B 站 A -SOUL 数据组“个人空间”截图
在今年 1 月,A-SOUL 成员珈乐参与某电视台的节目录制。根据该节目的披露,2021 年 11 月,入驻 B 站的虚拟主播整体市场收入达 5466 万元,其中“顶流”珈乐当月便进账 214 万元。
2022 年 3 月 8 日,A-SOUL 所属集团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说明书。招股书显示,在 A -SOUL 的推动下,虚拟艺人相关的泛娱乐收入从 2020 年的 2108 万元增长至 2021 年的 3787 万元,同比增长 79.6%,毛利率也从 56.5% 提升至 77.7%。
A-SOUL 的成功正是抓住了国内虚拟主播行业的“天时、地利、人和”。高成本的技术设备、熟练的艺人管理、长时间的高投入培育和高举高打的商业模式,成就了这一“爆款”。
A-SOUL 成员贝拉达成 11000 的上舰记录。图 / B 站海报截图
虚拟主播引领电商新潮流
中科深智创始人兼 CEO 成维忠向新京智库表示,当前国内的虚拟数字人主要集中在存量市场,主要是将虚拟数字人与短视频及电商直播结合。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后,直播电商市场进入下半场,呈现出两极化的生态格局,一方面是掌握头部主播资源的 MCN 机构,另一方面是拥有产品与供应链的品牌自播。
两者各有其局限性与风险:第一类过于依赖头部主播,一旦该主播的“人设”崩塌,机构将面临重大损失。此外,主播个人精力有限,高频率的直播使他们只能专注于带货,失去与其他业态联动的机会;而第二类品牌自播,受制于产品单一,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虚拟主播的出现则打破了这种局面。虚拟主播极大地提升了主播的稳定性,降低了机构的风险,24 小时定制化的互动服务能够满足个性化需求,同时实现 IP 的裂变,为直播电商提供新的增长空间。
<p< 当前,完全数字化的虚拟主播确实是高性价比的选择,它们可以替代部分主播完成工具化的工作和简单的交互,但仍无法取代真人主播。
随着技术的进步,具备深度学习能力的全数字化虚拟主播有望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
以虚拟主播 KOL 关小芳为例,其业务范围涵盖商品种草、品牌合作、直播带货。2022 年 3 月,个人账号“关小芳一点也不慌”在某短视频平台创立,持续发布生活小剧场短视频,并与品牌进行连麦直播。
根据直播平台提供的数据,关小芳的直播表现显著提升了涨粉效率和互动效果。“涨粉数”环比平均增加约 130%;“间内观众总人数”环比平均增加约 45%;“平均在线人数”环比平均增加约 35%;“直播间点赞数”和“直播间评论数”环比平均增加约 150%。
在内容生产层面,虚拟人直播还吸引了一些不愿意展示真实形象的主播参与 UGC 内容创作(用户原创内容),从而间接提升了平台用户的参与度和活跃度,而定制化的互动特效更是大大增强了直播间的趣味性。
“从这个意义上看,虚拟人帮助人们展现内在美,而非取代人的价值。”快手 Y -tech 特效技术中心负责人李雅子对新京智库说道,“从传播的角度来看,虚拟人具备稳定的人格特征,这使品牌理念和价值能够更好地传播。”
她认为,全自动的虚拟人主播前景广阔,能够作为真人主播以外的一种高效特色直播工具,帮助商家提升效率和收入,目前的痛点在于关键技术亟待优化,以便为用户提供更流畅的体验。
数字虚拟主播 IP 的三种“生产模式”
在短视频与直播平台,数字虚拟 IP 的孵化、培养与成长已形成了固定模式。
快手虚拟人产品负责人卢颖杰在与新京智库交流时提到,“这一模式与真人主播及大 V 的培养模式基本一致,很多 MCN 机构具备这种运营能力。”当前,活跃于各大平台的虚拟偶像大致可分为三类,分别对应着内容形式的升级与迭代。
第一类是早期的图片级虚拟偶像,其为粉丝提供的内容主要是图片,虽然设计感强、生产成本低且生产效率高,但在以短视频为主的社区中,图片能够传递的人设与故事情节却相对有限。
与此相对,视频级虚拟偶像通过视频内容与粉丝互动,其生产成本和复杂度显著提高,需经历脚本设计、建模、绑定、动捕、面捕及后期制作等多个环节。“这种内容载体使虚拟偶像表现得更生动、更具表现力,所以目前大多数虚拟偶像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输出内容。”
目前,直播级虚拟偶像通过实时直播与粉丝互动,由于实时渲染的技术门槛,能够进行实时直播的虚拟人数量相对较少。在实时渲染过程中,由于硬件资源的限制,虚拟偶像的展示效果可能因数据压缩而受到影响。然而,这类主播的互动性和粉丝体验感无疑更为直接和强烈。
在卢颖杰看来,影响虚拟主播快速且规模化发展的因素主要在于生产效率和成本,“总体来看,虚拟主播的发展方向正逐渐从图片转向视频和直播,而一旦解决了生产成本与效率的问题,竞争的焦点将转向内容创意和运营能力。”
3 月 1 日,一家西班牙展商在 2022 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用平板电脑展示会议室场景中的数字虚拟人。图 / 新华社
千亿规模市场的潜力
目前,国内虚拟数字人市场的业务领域展现出多样化和垂直细分的特点,但竞争格局仍未成熟,头部公司数量有限。同时,也有针对中小客户的多样化专业虚拟数字人公司。
根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尤可可的观察,“国内 Z 世代(指 1995-2009 年间出生的这一代人)对互联网具有更强的感知和适应能力,消费能力也较强,他们构成了虚拟数字人的主要消费群体。”总体来看,“国内虚拟数字人企业更注重风格化与特定专业领域的 to B 和 to C,以快速兑现技术价值为目标;而国外企业则更关注 to C,强调提供人性化助手及情感关怀。”
此外,“在具体的商业运营方面,实力强大的头部公司数量较少,且制作周期长、成本高,商业化情况不理想,回报周期相对较长。”尤可可指出。
虚拟数字人产业链示意图。图 / 量子位《2021 年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
目前,虚拟数字人在产业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影视、传媒、游戏、金融、文旅和教育等六大领域。前一阶段,虚拟数字人中的虚拟偶像和虚拟主播已相对成熟,并获得了广泛的商业认可。
目前阶段,虚拟数字人的前沿应用领域为虚拟分身,这一类型通过元宇宙社交 APP 开始得到产业、资本及用户的认可。今年 1 月,元宇宙社交 APP“啫喱”上线仅 20 天,便因高下载量跃升至苹果商店免费排行榜第一,成为近两年来首个超越微信的社交 APP。
根据量子位《2021 年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的测算,预计到 2030 年,我国虚拟数字人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 2700 亿元。得益于虚拟 IP 的潜力以及虚拟分身的起步,身份型数字虚拟人将在 2030 年占据主导地位,规模约为 1750 亿元,并逐步成为元宇宙的主要交互载体。
目前,我国已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在推动数字虚拟人底层技术发展、与各行业融合的同时,也将助力相关领域产业和企业的成长。
尤可可查阅公开数据分析指出,2022 年开年一个月,虚拟人领域的融资数量已接近百起,融资金额超过 4 亿元。其中,北京市在全国虚拟数字人企业融资状况中表现最佳,2021 年全国范围内有 27 家虚拟数字人公司获得融资,北京企业占比达到 41%,融资金额达数十亿人民币。
虚拟数字人行业的天花板高,赛道多元,且实现路径明确,相关产业未来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
撰稿 / 新京智库研究员 李潇潇
编辑 / 柯锐
校对 /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