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80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今年,DeepSeek 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在文艺创作的领域,围绕“AI 创作”“AI 写作”等话题的热烈讨论依然持续。
当人工智能能够生成《诗经》的优雅、金庸的武侠风格、莫奈的画笔……文学与艺术将迎来怎样的变革?在数字化的浪潮中,创作活动的边界又该如何界定?文艺的未来发展方向又是哪里呢?

图片由 AI 生成
1
“AI 已经‘破门而入’”
“为 DeepSeek 欢呼!”某文化创意公司的策划宁映雪在春节期间发布的朋友圈中写道。她分享的作品是一首用 DeepSeek 创作的诗,名为《沙漏内部有潮汐》,其中描绘了“铜绿爬上表盘时,分针正剖开 / 一尾银鱼的腹部。沙粒坠入深井 / 钟摆用弧度收割所有未完成的疑问 / 黄昏在候鸟骨骼里迁徙……”
不仅限于现代诗,春联、祝词、攻略,甚至包括古典诗词、歌词、剧本、散文和小说……AI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深度融入了普通人的生活,激起了全民的“创作热情”,不少人甚至开玩笑说要“用 AI 续写《红楼梦》的后四十回”。
在创作领域,网文平台最先受到冲击。许多网文平台的编辑表示,年后审核的工作量大幅增加。像番茄小说这样的平台,新书首秀的数量环比增长超过 50%。分析认为,这与大量新人借助 AI 创作有很大关系。
根据阅文集团于 3 月 18 日发布的 2024 年年度业绩报告,自从接入 DeepSeek 以来,“作家助手”的日活跃用户增长超过 30%,而 AI 功能的周使用率也超过了 50%,平均每天使用“智能问答”功能的作家数量更是增长了十倍。
“90% 的作者无法超越 AI。”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副主席麦家的这一言论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
同样,“童话大王”郑渊洁最近在接受采访时坦承,他指示 AI 以“郑渊洁的风格”撰写一篇关于皮皮鲁的文章,结果 AI 仅花费了 4 秒钟就完成了。“我承认,自己写不过 AI 的郑渊洁。”
AI 的影响力不仅限于文学,艺术创作的各个领域也都在经历着这股浪潮。
在一次采访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院长冯远征分享了他利用 DeepSeek 将小说转化为话剧剧本提纲的成功经验,效果相当理想。
自 2023 年 5 月起,民进中央开明画院的副院长舒勇开始尝试用 AI 进行“每日一画”,至今已近 700 天。“AI 的高效与数据处理能力让创作变得更加轻松。”他认为,“AI 技术的崛起不仅改变了创作工具和方式,更重新定义了艺术与文化的边界。”

图片为舒勇利用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受访者提供
“AI 已经‘破门而入’。”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党委书记、院长冯俐表示,“我们应更加谨慎、严肃地面对 AI 时代的到来,并积极探讨,在这个新时期如何创造出人类独特的文化和艺术。”
2
热潮下的焦虑与隐忧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我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数量已达到 2.49 亿。
随着 AI 热潮的兴起和用户基数的迅速增长,隐患与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在制定策划方案时,我对 AI 产生了很强的依赖,AI 生成的某些词汇确实显得更为‘高端’。”宁映雪指出,“但我和朋友们尝试让 AI 根据指令写诗后,意识到风格、用词和韵律都呈现出惊人的相似,这种‘AI 风格’立刻让人觉得缺乏新意。”
文学界对“AI 气息”作品的反应尤为明显。2 月 6 日,《诗刊》的副主编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告诗人”声明,警告那些投稿使用 AI 创作的诗人,若被发现将会被列入黑名单。
各大网络文学平台也相继制定了针对 AI 写作的相关政策。晋江文学城将对 AI 辅助写作进行分级管理,而起点文学网将在三月份起仅接受 100% 人工创作的作品。同时,抖音等平台也推出了 AI 检测功能。

晋江文学城发布《关于 AI 辅助写作使用、判定的试行公告》
比“AI 气味”更令人担忧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 AI 有“凭空捏造”的倾向。
媒体从业者的钱女士在进行报道素材的搜集时,向 AI 发出指令,希望获得一些有趣的案例,但在进一步核实后,她发现根本没有相关的报道。令她哭笑不得的是,AI 在“真相大白”后仍旧表示歉意,并声称“以后提供素材时要注意核查信息来源”。
青年剧作家陶垣也经历了类似的情况。他使用 AI 来辅助剧本创作,查阅关于北京西周时期的城市历史时,AI 生成的内容中提到:“西周时期的《诗经》《周礼》等经典虽不直接研究北京史,却常被作为背景文献引用,尤其是《诗经》中的‘燕颂’篇反映了燕国文化。”陶垣表示:“然而,《诗经》中根本没有‘燕颂’这一篇。”
“这正是典型的‘AI 幻觉’现象。”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长田丰告诉记者,“目前的大语言模型实际上是通过大量数据训练形成的一种‘概率游戏’,其核心在于通过统计概率预测文本序列,AI 并不会像人类一样进行信息真实性的反复验证,尤其是互联网上存在大量不真实和不准确的信息。这种基于‘想象力与推理’的生成方式,天然易导致事实错误和因果关系的颠倒。大语言模型正经历从‘生成式 AI’向‘因果式 AI’的转变。”
那么,如何应对“AI 幻觉”问题呢?田丰提到,首要任务是避免使用低质量的互联网数据来训练 AI,必须重点提高训练数据集的质量、思维链的深度以及信息源的权威性。未来可能会出现 AI 打假模型,以对生成内容的可信度进行打分。
AI 作品的流行背后,还潜藏着法律和伦理上的“暗礁”。
舒勇认为,技术的滥用可能导致文化价值的稀释,甚至引发虚假信息和版权争议等问题。
目前,关于 AI 创作作品的著作权界定和侵权判定仍在探索阶段。北京市君致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律师高烨涵表示,国际上普遍遵循的一项基本著作权理论是,受版权保护的作品必须由人类头脑创造,而我国的著作权法在 AI 生成内容的保护上尚无明确规定。
在 2023 年末,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了一起涉及作品署名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纠纷案件,首次明确了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图片的作品属性,AI 使用者享有该作品的著作权,并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那么,如果将 AI 生成的内容未经任何修改就当作自己的作品发布,是否构成侵权?高烨涵解释说,即便版权归属不明确,这种行为依然存在较大风险。如果最终认定大模型的开发者或其他主体拥有对该内容的版权,那么未经授权的使用就会构成侵权。
“即便不考虑版权归属,这种行为也违背了基本的学术诚信与道德规范。”高烨涵指出。
中国作协副主席麦家也建议,应通过立法来规范 AI 写作中的商业行为,明确使用 AI 创作是否享有发表的版权需要法律法规的进一步明确。
人工智能与文艺:开辟全新创作维度
“创作者必须在技术应用中维护人文底线,确保文化的多样性与人类价值观不受侵蚀。此外,文艺工作者应当积极参与 AI 技术的伦理讨论,促进更加公正与透明的创作生态。”舒勇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当今,AI 生成的文字流畅,文采耀眼,难免引发思考:人类引以为傲的创造力与思维能力是否会因此贬值?
麦家认为,尽管 AI 的写作能力出色,但它始终无法触及文学的核心价值。写作的本质在于情感的流露和个体生命经验的深刻表达,而 AI 的创作则依赖于已有的数据与模版。“未来的眼泪在哪里?机器无从知晓,唯有伟大的作家才懂得。”
许多人被 AI 创作的诗歌所吸引,甚至一些没有写作背景的人也能迅速生成看似“完美”的诗作。北师大文学院的教授康震强调,诗词不仅仅是字句的组合,更是对理想的追寻。
“人工智能的诗歌来自算法,而人类的诗歌源于情感与经历。这是根本的差异。若有一天 AI 创作出理想的诗,请记住,那只是它在拼凑人类的理想。”康震对媒体表示。
文艺创作是一种自我表达,而人工智能则缺乏这样的“自我”。
冯远征指出,尽管他认可 AI 剧本大纲的质量,但“那并不是我的语言和风格,也不是我想讲述的故事。”
“人工智能只能用于娱乐,而不应用于艺术!”京剧表演艺术家孙萍坚定地表示。
孙萍分享道,她正在创作一部京剧剧本,AI 提供的情节让人哭笑不得,无法体现哲理,“虽然 AI 可以替代很多东西,但艺术、表演和情感绝不可能被取代。”
AI 的引入对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作家和艺术家更加关注个性化的表达以及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这也为当今的创作设立了新的标杆。
“随着 AI 诗歌创作时代的到来,我相信,这将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什么是诗意、什么是诗歌,以及如何才能过上真正富有诗意的生活。”康震说。
作家冉冉认为,AI 能够有效推动文艺的进步,能够承担重复性任务,让创作者更专注于构思与核心创意;同时,AI 也能将文本转化为视觉或听觉形式,实现“多模态创作”;运用其翻译能力,还能够架起语言与文化沟通的桥梁,推动文艺作品的全球传播。
AI 的应用为文艺表现形式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齐白石诞辰 160 周年之际,全球各地举行了数十个展览。北京画院正在进行的“小鱼在乎——齐白石的生趣世界”展览,以人工智能和虚拟策展的方式,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融合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AI 的应用并不是排挤艺术家的生存空间,而是可能为我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认为。
站在科技与人文交汇的前沿,田丰认为,AI 为创作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和丰富的创意,但同时也对创作的主体性、情感表达和艺术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作家与艺术家需要学会与 AI 进行协同创新,唯有不断模仿的人才会被 AI 创作助手所取代,而人类作者则需利用自身独特的创造力与深层情感表达,在跨越风格与快速创意的同时保持独特性。”田丰如此说道。
长远来看,AI 时代的文化艺术或将不仅仅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更可能成为人机共生的桥梁。舒勇提到:“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与机器的协作将更加紧密,甚至可能催生出全新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