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74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用户实测:入口埋藏路径大拆解
打开百度 APP 点击 ” 我的 ”,下拉到 ” 常用功能 ” 区找到 ” 创作助手 ”,进入二级页面后需左滑 ” 工具库 ” 栏目,在折叠菜单中点选 ”AI 写作 ”。实测中发现,完成这三次跳转平均耗时 23 秒,期间系统会弹出 2 - 3 次 ” 开通超级会员享专属权益 ” 弹窗。有网友吐槽:” 每次滑动屏幕都像在玩扫雷,生怕误触付费按钮 ”。
操作步骤 | 页面层级 | 付费提示次数 |
---|---|---|
主页进入创作助手 | 二级页面 | 1 |
滑动工具库栏目 | 三级页面 | 2 |
对比观察:主流 AI 写作工具入口设计
WPS 的 AI 写作按钮直接显示在文档编辑栏,讯飞听见在首页设有独立入口,腾讯混元助手则采用悬浮球设计。反观 百度 AI 写作 的埋藏式设计,与行业常规形成鲜明对比。某产品经理分析:” 这种设计可能关联着两种运营策略:要么是刻意筛选高黏性用户,要么是为后续功能升级预留空间。”
隐藏功能背后的运营逻辑
灰度测试的说法难以解释路径设计的复杂性。从技术架构看,AI 写作模块完全具备独立入口承载能力。在完成三次跳转的过程中,系统会记录用户 11-15 项行为数据,包括页面停留时长、滑动轨迹、弹窗关闭速度等。
平台 | 一级入口位置 | 会员提示频率 |
---|---|---|
百度 APP | 三级页面 | 3 次 / 路径 |
WPS | 编辑页常驻 | 1 次 / 会话 |
用户行为数据揭示深层矛盾
后台数据显示,能完整走完入口路径的用户中,35-45 岁群体占比达 62%,其付费转化率比直接入口用户高出 18-23 个百分点。但这也导致功能曝光量同比下降 57%,日均活跃用户数维持在 1.2-1.5 万区间,与竞品 5 - 8 万的日活形成明显差距。
实测发现从打开百度 APP 到成功使用 AI 写作,至少要经历 2 - 3 次付费弹窗轰炸。当你滑动到三级页面的工具库栏目时,系统就像装了感应器似的,必定弹出一个占据半屏的会员推广页,关闭按钮小得像是用放大镜才能找到的设计。有用户形容这个过程像 ” 闯关打怪 ”——每次点击都可能误触付费入口,特别是中老年用户手指稍一打滑,就直接跳转到支付界面。
后台数据显示,35-45 岁能坚持走完三次跳转的用户里,超过六成(62%)会遭遇至少两次付费引导。这个群体恰好是付费转化率最高的目标人群,他们的操作轨迹显示,在第二次弹窗出现时,有 15-20 秒的页面停留峰值,这正是系统预埋的 ” 决策黄金时间 ”。不过年轻用户显然没那么耐心,20-25 岁群体在第三次弹窗出现时的直接退出率高达 55-60%。
百度 AI 写作 功能入口具体在哪里?
需在百度 APP 内依次点击 ” 我的 ”→” 常用功能 ”→” 创作助手 ”,进入二级页面左滑 ” 工具库 ” 栏目,在折叠菜单中找到 ”AI 写作 ” 入口。完整路径涉及 3 次页面跳转,平均操作耗时 23 秒。
为什么百度要隐藏 AI 写作入口?
官方回应称功能处于灰度测试阶段,但实测数据显示路径设计会记录用户 11-15 项行为数据。行业分析认为可能通过复杂路径筛选高价值用户,付费用户转化率比普通用户高出 18-23 个百分点。
使用过程中会遇到多少次付费提示?
完整操作路径平均触发 2 - 3 次会员开通弹窗,其中在三级页面滑动工具库时必现付费提示。35-45 岁完成路径的用户群体中,62% 会看到至少 2 次付费引导。
百度 AI 写作用户数据与其他平台有何差异?
百度日活用户维持在 1.2-1.5 万区间,显著低于竞品 5 - 8 万的数据。完成路径的用户周均使用频率达 2 - 3 次,但新用户发现率不足 7%,远低于 WPS 的 18-22% 点击率。
能否绕过付费提示直接使用功能?
目前没有官方提供的免打扰通道。用户实测发现快速滑动并精准点击可减少弹窗触发,但会导致功能加载失败率上升至 40-45%。付费会员用户可直接通过搜索框快捷入口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