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35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代表了传统工业的一次根本性转型。自从蒸汽机在近代工业中的广泛应用以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提升,并创造了辉煌的工业文明,近代工业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的支柱。然而,传统工业在大规模消耗资源和能源的过程中,导致了资源的枯竭与环境的严重污染,进而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近代工业的不断发展,现代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生态工业因此应运而生。
生态工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工业发展模式,旨在解决复杂的工业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人类在探索解决工业与环境之间矛盾的过程中,经历了从末端治理到清洁生产,再到生态工业的三个发展阶段。当工业污染对人类社会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时,开始了深刻反思,其中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成为代表性成果。人们在反思中步入了环境时代,提出末端治理作为应对策略,虽然对改善环境质量有一定成效,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清洁生产则更注重于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包括清洁的能源、生产和产品,仍未能实现工业系统与自然界的真正协调,生态工业正是从整体工业系统的角度出发,寻求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工业生态学”这一概念最早由Preston Cloude于1977年提出。1991年,联合国工业与发展组织提出了“生态可持续性工业发展”的理念,指出生态工业应在不破坏基本生态过程的前提下,实现长期对社会和经济的贡献。进入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也开始关注生态工业,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框架。L.W. Jelinski和C.K.N. Patel于1992年提出生态工业系统的演变可分为三个层次:一级是简单的资源开采和废物排放;二级则是内部要素相互依存的网络系统;三级则为理想的生态系统。进入21世纪,生态工业的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已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研究方向包括污染防治技术、生态工业全过程的监测与评估方法,以及推动生态工业发展的政策等。
国内的生态工业研究始于本世纪初,结合循环经济理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工业发展路径与模式,尤其是生态工业园的构建与评价。
生态工业模仿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过程,规划工业生产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各独立的生产过程并非孤立存在,废物可转化为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料,通过物料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建立密切的相互依赖关系。生态工业追求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原料、中间产品、废物与产品的物质循环,达到资源、能源和投资的最优化。因此,生态工业模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链条,以实现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构建低消耗、低(或无)污染的生态链,合理且高效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业产品在生产和消费环节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同时实现废弃物的多层次综合再利用。
通过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构建的生态工业,运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现代工业系统的运行。生态工业借鉴生态学中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形成基本原则:万物相互联系,企业之间可通过物质关系建立共生模式;物质的永恒性,进入工业系统的物质能够循环利用;能量的梯级利用,企业的废弃物和废气可进行再循环。这种循环利用促使工业系统演变为由生产者、流通者和消费者构成的生态系统,形成不断生长的工业生态系统。
生态工业不仅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以其理念为指导的。生态工业的基本原则实际上与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一致,要求企业在微观层面上节约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在中观层面上,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实现废弃物的再利用与再循环,延长和拓展生产链,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生态工业在现代社会经济的核心——工业系统中推进循环经济,有力推动了社会资源利用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创新对生态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管理创新。生态工业不仅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技术,还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和创新来克服阻碍其发展的社会因素。
推动生态工业发展的途径包括对传统工业的生态化改造,积极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如废物炼制与再资源化,推动生物资源产业的发展,对农业副产品、畜牧业和林业废弃物进行生态处理等。
从空间布局来看,生态工业可分为两种类型:集中建设的生态工业园和分散的工业生态系统,后者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进行连接,前者则是生态工业的典型表现形式。
生态型园区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遵循3R原则,构建园区内产业循环体系,形成独特的生态链和生态网。生态工业园区自1970年起开始出现,逐渐获得多个国家的认可。生态工业园区是一个综合体,涵盖自然、工业与社会,通过成员间的副产品和废物交换、能量及废水的梯级利用与基础设施共享,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丹麦的卡伦堡工业共生体系便是生态工业园区的成功典范。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新进展与挑战
在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开发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国家层面上,已经实施了两轮试点项目,其中第一轮为生态工业园区试点,第二轮则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同时,各地区也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涌现出鲁北生态工业园区、贵糖股份、苏州工业园区等一系列成功案例。然而,普遍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园区的产业集聚能力不足、技术水平较低以及对企业的吸引力和附着力不够,导致难以发挥其在新经济增长和区域辐射方面的应有作用。因此,需要在法律、政策、组织架构和管理等多个方面加强协调,以推动生态工业园区的健康发展。
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