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68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不仅仅是技术的转变,更是对认知的深刻重塑。当“自动化”与“复杂性”相遇时,我们会发现所谓的“智能编程”实际上是一场人与工具之间的角力。本文将以30天的实践经历为基础,深入探讨AI编程的真实感受及其产品设计的根本逻辑。

如果说科技领域中有什么比“下一代iPhone”更让人期待的,那无疑是“零代码”的理想。它仿佛是一剂神奇的药剂,承诺将大众从复杂的编码深渊中解救出来,让任何人都能像搭建乐高一样构筑自己的数字空间。
作为一个连“Hello World”都无法独立输入的编程小白,我怀着对这种“数字魔法”的无尽向往,决定加入这场AI编程的浪潮。我的旅程始于30天前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
然而,30天后,我坐在电脑前,凝视着空空如也的代码编辑器,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这30天的折磨让我倍感痛苦。原本应该是一次“赋能之旅”,却最终沦落为一场精心包装的“数字幻觉”。
低代码的宏大叙事与我的迷茫
国内的互联网巨头从未缺席任何技术盛典。当国外以Cursor为代表的AI编程工具在程序员圈内掀起波澜时,国内厂商迅速跟进。字节跳动推出了Coze,腾讯也紧随其后发布了Code Buddy,仿佛一夜之间,“低代码/零代码”的旗帜在各个角落高高飘扬。他们的宣传口号极具吸引力:“人人都是开发者”、“让创意直抵代码”。这不正是我这种人的福音吗?我天真地认为,只需将我的想法传达给AI,便能轻松实现,而无需从繁琐的变量、函数、循环中学习。
带着满心期待,我首先下载并安装了这些平台的客户端。我的第一次噩梦由此拉开序幕。
我本以为的“零代码”就像在画布上自由涂鸦,所想即所得。然而,现实却是我必须面对一个复杂得令人眼花缭乱的IDE(集成开发环境)。其界面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菜单、工具栏和配置窗口,我甚至不知从何开始。为了应对这一困境,我不得不展开我的第一次“学习之旅”。我打开官方的教学视频与文档,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才勉强搞懂“项目初始化”和“依赖管理”的概念。文档中充满了诸如“编译环境”、“容器化部署”、“API接口”等专业术语,我感到自己仿佛在听一门高等物理课,完全一头雾水。每当遇到小问题,比如某个模块无法正常加载,我都需要在官方论坛上搜索半天,找到一个看似专业的解答,再照着输入一串完全不懂的命令。
这种感觉就像你对一位厨艺大师说:“我想学做饭。”结果他给你一个顶级的米其林厨房,里面摆满了我连名字都叫不出的工具,然后指着一个按钮说:“这个是用来处理分子料理的。”而我只想学会如何煮一碗面。这些平台根本不是为“零基础”用户设计的,而是为有基础的程序员准备的“省力工具”,却披上了“赋能小白”的华丽外衣。
模拟游戏与智力的挑战
在克服了初期的安装与配置困难后,我终于迎来了真正的“编程”环节。我兴奋地在对话框中输入我的需求:编写一个简单的“贪吃蛇”游戏。AI迅速生成了代码,并在IDE中显示了一个黑色的小窗口。那一刻,胜利的喜悦涌上心头,但这种快乐并没有持续多久。
我很快意识到,这些低代码平台生成的项目大多是“模拟游戏”式的,通常具有几个共同特点:
- 简单的物理规则:移动、碰撞、得分,仅此而已。
- 线性的逻辑:游戏从始至终只有一个目标,没有分支或策略。
- 弱交互性:玩家的输入仅限于几个简单的方向键,无法影响游戏的进程。
于是,我尝试提出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需求:“生成一个推箱子游戏。”
麻烦随之而来。AI生成的代码总是无法正确处理箱子与墙壁之间的碰撞,或者在玩家走动后无法正确判断胜利条件。每当我用自然语言进行修正时:“让箱子不能推入墙壁。”“当所有箱子都在目标点时,游戏胜利。”AI却像个不听话的孩子,生成各种匪夷所思的代码,让整个游戏变得一团糟。
我意识到,推箱子游戏需要一个复杂的“状态机”和“路径规划”逻辑,它不只是简单的物理碰撞,还涉及策略与多步思考。而这些,正是低代码平台和AI目前无法真正掌握的。它无法像人类程序员那样,理解“推箱子”背后的复杂逻辑。它所能做的,仅是把简单的指令翻译成简单的代码。
我又尝试了一下“马里奥”游戏,结果更加惨不忍睹。马里奥需要跳跃、重力、碰撞检测、敌人AI、关卡设计……这些都不是简单的“物理规则”。最终,我得到的不过是一个勉强能左右移动的方块,连跳跃的能力都没有,更别提吃蘑菇变大了。
被限制的自由与无法逾越的障碍
在这30天的探索中,我发现这些平台并没有降低门槛,反而造就了另一种形式的“围墙花园”。它们将我局限在固定的模块和框架内,一旦我的创意超出预设范围,整个系统便会崩溃。
例如,当我尝试改变游戏界面的颜色时,竟然没有一个直观的“调色板”供我选择。我不得不在复杂的配置文件中寻找相应的十六进制代码,手动输入。这对我来说,和直接编写CSS有什么区别?
更糟糕的是,当我尝试将两个不同的功能模块(比如得分系统和计时器)结合在一起时,它们居然完全不兼容。我只能放弃其中一个,或者重新从头开始。这让我感到被剥夺了自由,仿佛我被限制在一个乐高世界里,只能按官方指定的模型搭建,而无法进行任何即兴创作。
这些平台所声称的“赋能”,其实是有限的赋能。它们就像为程序员设计的半成品工具包,让有经验的人能更快地构建原型。但对于真正的零基础用户来说,这些工具不仅无助,反而带来了巨大的认知负担和挫败感。它让我感到就像一个想要学开车的人,却被给了一辆没有方向盘、只有两个按钮的遥控车,它能往前走、往后退,但一旦想要转弯,就会撞墙。
这些平台所提供的,实际上是一个“黑箱”。你不知道代码是如何生成的,也不知道它为何会崩溃。当你遇到问题时,无法像真正的程序员一样调试,只能无助地对着屏幕发呆,或者在社区中寻求帮助。这不仅没有降低门槛,反而制造了更深的焦虑与无力感。
唯一的慰藉:Trae的“Solo模式”
经历了两周的挫败后,我几乎想要放弃。直到我偶然在字节跳动的Coze平台内发现了一个名为“Solo模式”的功能。这个模式与整个复杂的IDE截然不同,界面上没有繁琐的工具栏,也没有复杂的项目结构,只有一个简洁的对话框。我只需用最自然的语言描述我的想法,它便能在代码中给予恰如其分的建议。
我发现“Solo模式”的强大之处在于,它不需要我进行额外的操作。它无需我理解IDE的本质,也不要求我掌握安装部署,它只是静静待在那里,当我需要时,它便会立即出现。
例如,当我仅想写一个简单的网页时,我告诉它:“写一个带图片的网页,图片要居中。”它立刻给我提供了一个包含HTML和CSS的代码块,我只需复制粘贴即可使用。它不会强迫我进入复杂的项目结构,也不要求我配置任何环境。它唯一关注的是:在我需要的时候,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帮助。
这一模式给了我无比的慰藉。它让我领悟到,真正卓越的AI编程工具,并不应仅仅是将复杂的集成开发环境伪装成简单的玩具。相反,它应当充当一个无形的助手,默默在背后为专业人士提升效率,同时也为我们这些初学者提供真正实用的“一键解决”方案。它不要求你成为程序员,而是希望你能保持作为“人类”的身份,用自然的语言进行交流。
就好比,一个优秀的助手不会要求你先熟悉所有的文件柜和打印机,它只会询问:“你需要什么?”然后迅速将所需的文件递给你。
零代码的未来,究竟何在?
在我完成了为期30天的“折磨之旅”后,我开始进行反思。如今市面上那些“低代码/零代码”平台,真的能够为用户提供服务吗?
根据我的体验,它们更像是“为程序员量身定制的低代码”。虽然这些平台可能对具备一定基础、希望快速创建原型或进行模块化开发的程序员有所帮助,但对于我这种纯粹的“零代码”用户而言,它们反而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这些平台不断设置障碍,迫使我去学习本不该掌握的知识。
它们声称“人人都是开发者”,但实际上却只交付了“人人都需掌握开发基础”的产品。
最终,我在这30天里没有开发出一款令人满意的应用程序,但却深刻领悟到一个道理:AI编程的未来,绝不应该只是简化一个复杂的工具。真正的未来应是让AI完全理解我们的意图,自动且无缝地处理所有繁琐的任务。这就要求AI从“代码生成器”转变为“意图理解者”,从“工具”转变为“真正的副驾驶”,为我们指引方向,而不是让我们自己摸索如何驾驶。
如果说贪吃蛇和俄罗斯方块是这些平台的极限,那么马里奥和推箱子便是它们无法逾越的鸿沟。而我,只期望AI能帮助我跨越这道鸿沟,而不是让我自己去学习如何构建一座桥梁。
这30天的经历,虽然充满了折磨,却也让我对AI编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或许,真正的“零代码”时代,尚未真正到来。
作者:蒋昌盛 公众号:蒋昌盛
本文由 @蒋昌盛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