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431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1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没有编程也能创造产品?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只需一段提示词和AI助手,便能够将“每次复制提示词都得翻查文档”的麻烦转化为800名用户日常使用的浏览器插件。从飞书表格到谷歌商店,整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五个步骤,所有的经验教训都将公之于众。阅读完这篇文章,您将领悟到:产品的诞生并非凭空想象,而是不断演变的结果。

上周,我顺利完成了“提示词管理助手”2.0版本的开发。起初,我认为这款产品的功能非常有限,但它实际上是在不断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的。
根据谷歌插件后台的数据,当前的用户数量已达到800,每天约有600名用户在使用这款插件,这样的使用频率对于一款插件而言,实属不易。
今天,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向大家详细回顾一下“提示词管理助手”从零到二点零的开发历程;如果你也在考虑或者正在开发自己的产品,我相信我的经历或许能为你带来一些启示。
V1.0版本

V2.0版本

更新日志

由于我的背景是产品经理,因此我将产品开发的过程划分为两个主要阶段:
1. 验证产品可行性阶段:从零到一确认这款产品是否具备吸引用户的潜力。
2. 扩大产品价值阶段:从一到十提升用户体验,促进用户数量的增长。
接下来,我将根据这两个阶段的划分,带您深入了解“提示词管理助手”的成长历程。
1.验证可行性阶段🍍
从零到一检验产品的可行性,确认是否有用户愿意使用这款产品。
1.1 确定需求
每个产品都有其起点,我们一起来探讨是如何识别出“提示词管理助手”的需求的。
为何要进行提示词管理呢?
因为我手头有一堆提示词,它们散落在不同的文档中,每次想要使用都得翻找,实在太耽误时间了。
从需求到落地:提示词管理助手的开发历程当我首次着手进行项目时,最初并没有计划将其发展为一款产品。我只是简单整理了飞书文档,创建了一个提示词的合集,这样一来,查找信息的效率有了显著提升。
尽管如此,每次复制提示词的步骤依然繁琐:首先打开飞书文档,接着找到所需的提示词,接下来复制提示词,然后切换回AI聊天界面,最后粘贴。这样的流程多次操作后,难免觉得麻烦。
我希望能够通过一个复制按钮,轻松将提示词直接粘贴到需要的地方。实际上,“提示词管理助手”的构思源于我与AI频繁对话的需求。由于我一直面临提示词管理的困扰,因此决定开发这款产品,以便自身使用的同时,也帮助到有相似需求的用户。
在明确需求后,我建议大家可以从自己的实际需求出发,寻找同样需要这个工具的用户群体。
1.2 需求分析
确定要开发“提示词管理助手”后,第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这个产品应该以何种形式存在?
我考虑了三个方向:1. 开发网页工具 2. 创建桌面应用 3. 制作浏览器插件
这三种选择看似都能满足我的需求,但究竟该选哪个呢?我的判断依据是选择开发成本最低、能迅速解决核心需求的方案。
作为一名频繁使用浏览器的用户,我的工作电脑包含一台Mac和一台Windows,因此很快排除了前两个选项。虽然网页工具看上去通用,但与直接打开飞书文档复制提示词并无太大区别,用户体验提升有限,还需考虑域名和备案等上线问题。而桌面应用需要为win和mac分别开发,开发成本较高。
最终,我选择了开发谷歌浏览器插件,这样只需维护一个版本,便可覆盖所有使用场景。
在确定产品形式后,我还需判断“提示词管理”的具体实施方式。
我同样列出了三个可选方向:1. 本地提示词管理 2. 自建云端服务器 3. 接入飞书多维表格
我的判断逻辑与之前一致:选择开发成本最低、能迅速解决核心需求的方案。本地管理被排除,因为我有两台电脑,维护两套提示词将非常繁琐。云端服务器也不合适,需购买服务器进行各类测试,过程复杂。
最终,我决定接入飞书多维表格,这样只需调试对接流程即可,既简单又高效。
经过多轮需求分析,我对“提示词管理助手”的定义是:一款能够读取飞书多维表格并支持一键复制提示词的谷歌浏览器插件。
1.3 MVP开发
分析完需求后,我清楚地知道该开发什么样的产品。接下来,我的目标是尽快推出第一个可用版本,并寻找用户进行验证,看是否有人愿意使用这款产品。
MVP开发的原则是:以最低的成本验证最核心的价值。
提示词管理助手的核心价值在于便捷的复制提示词。因此,第一版只开发了两个核心功能:1. 读取飞书多维表格的提示词数据 2. 复制提示词
这两个功能的实现,使得产品达到了最小可用的状态。在体验后,我确认没有问题,准备将其推广给更多用户。
1.4 测试与反馈收集
完成MVP开发后,我将产品分享至自己的提示词群和一些AI开发者社区,邀请大家试用并反馈意见。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批测试用户的数量无需过多,几十个人愿意体验产品即可。在这个阶段,我的重点是收集用户反馈,进行产品迭代,而非关注用户数量。
在过去的产品经理经历中,我一直关注用户反馈,观察他们的使用习惯和遇到的问题。这次也不例外,我建立了一个用户反馈群,主要有两个目的:1. 协助用户解决使用问题 2. 收集用户对产品的真实反馈。
在反馈群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例如,飞书的授权流程过于繁琐,许多步骤可以简化;建议增加预览功能,以便用户查看提示词内容;深色模式的兼容性较差,影响体验;用户希望能够通过标签分类和模型名称快速访问多维表格,以便管理提示词。
“提示词管理助手”的成长离不开用户的参与,如果没有他们的反馈,许多优秀的功能可能不会存在。比如,深色模式的兼容需求,作为不常使用深色模式的用户,我难以想到这一点。如果没有用户的提醒,我可能到版本20.0也不会考虑开发这个功能。
1.5 推广与上线
在用户反馈的指导下,我进行了几轮优化,最终决定正式推广上线产品。由于产品形态是谷歌浏览器插件,我无需考虑SEO等问题,只需进行适当宣传以获取用户,然后逐步迭代产品。
我的主要宣发渠道为公众号和即刻,告知大家我推出了这款产品。在此,我特别感谢我的朋友 @卡尔的AI沃茨 和 @AIGC创意猎人,他们为我撰写了宣传文章,致以诚挚的感谢。
至于为何不选择更多的推广渠道,主要是因为我个人精力有限。日常需要学习AI知识、实践编程、撰写文章以及参加各种AI活动,留给推广的时间显得非常有限。目前的计划是,今后借助AI的力量,拓展更多的推广渠道,这是放大价值阶段的重点目标。
2. 放大价值阶段
1-10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体验,实现用户增长。
2.1 产品2.0版本升级
在“提示词管理助手”开发至1.6.6版本时,围绕飞书多维表格的提示词管理功能基本完善。在进行下一个版本迭代时,我回顾了一下目前遇到的问题:当前的代码库结构存在一些缺陷,部分代码文件过长,导致AI开发效率下降,bug频发。用户多次提到希望能使用本地提示词,因此结合团队使用的需求,最好能实现飞书提示词导出与本地提示词导入的功能。
经过盘点后,我认为这两个功能可以合并开发,难度并不大。然而,我在开发“提示词管理助手”后犯下的最大的错误,就是将过多的任务集中在一起进行。我本以为自己的AI编程水平足够高,能够一次性完成所有任务,但事实证明我想得太简单了,这样做只会导致bug的增加。
“提示词管理助手”的2.0版本开发耗时三周。在前两周,我希望能够一并调整架构,同时添加新功能,但由于我缺乏深厚的编程架构技能,最终导致代码库崩溃。
我再次回到进行单一功能开发、修复大量bug的阶段。于是,我停下来进行反思,意识到问题出在我总想一次性完成所有任务。于是,我为自己设定了新目标:每次开发只专注于一项功能。
我将2.0版本开发计划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补全飞书授权token过期测试的API,开发飞书提示词和本地提示词的增删改查API,重构样式文件CSS,拆分核心组件的JS文件。
然后,我与claude code和cursor一起,逐步完成了“提示词管理助手”的2.0版本开发。
2.2 未来计划
在完成“提示词管理助手”2.0版本升级后,我给自己放了几天假,暂时不进行文章撰写或产品开发。我仔细回顾了近期遇到的各种问题,阅读了许多相关材料,与朋友们进行深入交流,思考了许多事情。
未来发展的蓝图:提示词管理助手的愿景
在思考“提示词管理助手”的后续发展时,我的构想主要围绕几个关键点展开。首先,产品需要一个吸引人的名称,这将有助于提升用户的关注度。此外,我意识到之前一直未能完成的官网介绍页面是时候着手制作了,以便让用户更清楚地了解这款产品的功能。同时,有必要优化谷歌浏览器插件的产品介绍,过去的内容主要依赖AI生成,而这次我计划与AI共同合作,重构产品架构。
在功能方面,还有一些地方亟待改进,包括细节设计的调整。特别是在浏览器兼容性上,我们需要确保产品能在360浏览器、Edge浏览器和DIA浏览器上正常使用,以便为后续的规模化推广做好准备。此外,关于产品的推广工作,我认为小红书和即刻等平台的营销也应当被纳入计划中。
还有一个重要的想法是建立一个“提示词广场”,汇集我和朋友们的提示词,便于用户便捷地获取和使用。同时,开发一个提示词生成器,允许用户自主优化提示词并进行对比测试,这将提升产品的实用性。
以上的构思在我脑中形成了初步的轮廓,接下来我会对这些任务进行优先级排序,并逐步推动其实现。
在我看来,放大产品价值和验证其可行性这两个阶段有着显著的区别。前者的目标往往充满不确定性,而当我们拥有200名用户时,就意味着可行性验证阶段已经圆满结束。
然而,放大价值的阶段似乎没有尽头,产品可以不断升级、用户规模可以持续扩大,甚至商业化进程也可以随时展开,当然也可以选择不做任何事情。
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时刻反思:这款产品希望为自己和用户创造什么样的价值。
总结思考
在对“提示词管理助手”进行复盘时,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句话:产品是随着实践而成长的,而非凭空想象出来的。
在开发产品的过程中,我们无法预见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当我成功上线提示词管理助手1.0版本时,我曾以为这个产品的潜力不大,但随着用户反馈的增加以及自己思考的深入,我意识到可以探索的领域还有很多,需求似乎永无止境。
如果你脑海中已有一个产品的初步构想,那么最重要的就是尽快推出一个版本。通过实践来思考,边做边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才是最有效的推进方式。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作者【云舒】创作,微信公众号:【云舒的AI实践笔记】。原创/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