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00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日,78 岁的美国作家安德鲁·卡普兰成为全球首位“数字人”。在他离世后,家属可以通过智能设备与“他”进行对话。尽管如今已有众多数字机器人,但这一案例只是将以往收集的广泛信息整合为个性化的知识和数据,技术上并无太大创新。然而,背后潜藏的社会信息安全风险却值得深入探讨。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的秘书长、同济大学教授汪镭在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采访时表示。
“数字人”不过是个引人关注的概念罢了
谈到为何成为“数字人”,安德鲁·卡普兰表示,他非常怀念已故的父亲,愿意付出“一切”只为与父亲对话五分钟,因此希望为妻子和孩子创造这样的机会。他历经两个月的信息收集与整理工作。根据已披露的互动特征来看,这款智能设备很可能仅仅运用了一些通用的人工智能技术,未能表现出显著的智能性和策略性。在测试中,安德鲁·卡普兰的妻子故意提出了一个超出脚本的问题,结果显示其仍有许多提升空间。这表明,该数字机器人的信息处理能力并未展现出多少智能特征,其个性化推演也并不突出,实际上只是通过信息收集与存储,扩展了在数字云平台上的存在,智能特征仍待增强。”汪镭补充道。
汪镭认为,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低成本的视频、音频和文字等形式更具可行性,而所谓的“数字人”不过是一个吸引眼球的平台化数字存储和信息重构而已。“此次信息披露,可能也意在为‘数字人’背后的商业云平台做宣传。”
或将引发国家竞争中的社会信息安全隐患
“‘数字人’给人一种生命存在的温暖感,但与视频、音频等传统形式不同,这种数字化体验是基于大量历史信息的有序存储与分析推演。”汪镭指出,主动将国民信息有序组织并交由商业特征的平台管理,其社会可信度和安全性值得怀疑。
他警示,如果这一商业模式在我国无序推广,可能引发严重的信息安全隐患。当前,网络核心技术和产品几乎完全掌握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手中,主动将民众特征信息存储于商业云平台是极具风险的,特别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大规模推广可能导致在国家竞争中的现实灾难。
栏目主编:黄海华
文字编辑:黄海华
题图
图片编辑:朱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