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47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智能客服、虚拟主播、AI 数字员工、虚拟导游和虚拟讲师等,这些虚拟数字人的应用正在逐步扩展至传媒、文娱、金融、教育、医疗、农业和政务等多个领域。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虚拟现实(VR)及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迅速发展,虚拟数字人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因此,未来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虚拟数字人在技术创新和治理方面的突破,推动其在各行业的深入应用,从而提升数字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水平,为实体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虚拟数字人的应用是促进数字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关键因素。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虚拟数字人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是“替代效应”,即“数字员工”能够承担重复性较高和劳动强度大的工作,这样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是“增强效应”,数字员工可以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依据行业需求和客户偏好设计专属的形象与互动方式,从而创新服务模式并提升客户满意度。特别是在直播、客服和培训等需要全天候、可复制以及可规模化互动的领域,虚拟数字人打破了传统服务的时空限制,极大地提升了服务的可达性和实体经济的运作效率。例如,在农业领域,虚拟农业专家可以随时在线提供科学种植和病虫害防治的指导,智能客服则能提供农产品介绍和售后支持,虚拟讲师能够参与新农人培训和农业技术讲座等课程。
虚拟数字人的发展动力必须围绕产业需求展开。长期以来,虚拟数字人行业的发展面临着高昂的制作成本、较弱的交互能力以及场景应用不足等诸多挑战,而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虚拟数字人未能真正融入到实体经济降本增效的实际需求中。因此,只有遵循商业化的逻辑,深入挖掘产业需求和发展痛点,才能推动虚拟数字人与各行业实用场景的快速适配,从而显现出对产业发展的实质性赋能。产业需求不仅能够为虚拟数字人的优化和技术进步提供实践场景,也能在实际应用中挖掘实体经济对虚拟数字人的多元化需求。此外,产业需求还可以为虚拟数字人的迭代升级和相关技术研发提供资金支持,在广泛应用的过程中降低边际成本,提升资本回报。
虚拟数字人的价值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治理创新来体现。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结合了 3D 建模、语音合成、动作捕捉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多项尖端技术,使得虚拟数字人在满足产业需求时焕发出新的生机。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数字人发展报告(2024)》,预计到 2025 年,我国数字人核心市场的规模将超过 400 亿元,整体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 6000 亿元。然而,虚拟数字人领域仍然面临关键技术瓶颈,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亟需增强,特别是要加强智能传感器、图形计算机芯片等硬件的自主研发以及建模和渲染等软件的开发。此外,由于虚拟数字人同时具备物体与人的属性,推进该领域的治理创新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应当建立健全虚拟数字人行业的标准体系,涵盖关键技术标准、分类分级标准及使用伦理规范等。完善虚拟数字人领域的法律法规与政府监管,尤其要注重版权保护,防止不当使用,确保使用安全。另一方面,需强化政策引导和要素支持,鼓励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同时创造实用场景,增加虚拟数字人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产业链主在虚拟数字人研发与应用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从而形成产业的规模化需求和复制需求,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