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45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吴晨 / 文 在商汤科技的 2024 年年会上,已故创始人汤晓鸥通过数字人形式再度亮相,仿佛回到了往年的会议上,轻松地讲述了一些幽默的故事,令人感到十分真实。据悉,商汤科技的数字人团队利用汤晓鸥的历史视频资料进行训练,并与他的家人和朋友共同创作了年会发言,许多员工对此感到惊艳不已。
显然,数字人已经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人们开始讨论如何“复活”已故的明星或亲人,并思考数字生命是否能够真正延续自身的生命,甚至幻想有一天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实现永生。
然而,我们必须明确科学与科幻的边界。利用过去的视频和音频资料复生一个人的影像和声音,制作数字人并不是特别困难,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广泛知名度的名人来说,通过他们的作品训练大语言模型,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他们的表达和思维方式。但要实现数字生命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在通用人工智能(AGI)尚未实现之前,机器无法拥有自主意识,因此谈论生命的延续显得毫无意义。所谓的“上载人生”概念,唯有在科幻剧《上载人生》中存在。如果有人混淆数字人与数字生命的概念,那是缺乏认知的。尽管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数字人会逐渐逼近真实,甚至与人类建立情感联系。
数字人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深思的问题。
首先,涉及法律与伦理的问题。商汤科技制作汤晓鸥的数字人时获得了家人的同意。如果在没有家属许可的情况下,利用公开资料复原已故名人,显然会侵犯其肖像权。
其次是深度伪造的问题。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视频和音频,基于这些资料生成数字人变得十分容易,甚至可以让他们“发声”。在短视频平台上,我们已经看到过许多伪造的名人视频。在一些西方国家的选举中,已经出现了伪造候选人的数字人,故意让他们说出错误的话,通过视频的病毒式传播使候选人选举失败。随着人工智能的进步,伪造的数字人视频将愈发逼真。
这使我们意识到,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公众需要对网络传播的视频保持警惕,“眼见为实”已然过时,每个人都应主动避免成为数字人假新闻的受害者;当数字人的视频能够以假乱真的时候,必须加强监管。一方面,数字人需要明确自我标识,另一方面,还需开发工具帮助消费者鉴别视频的真实性,类似于辨别图片是否经过处理。
第三,我们应当特别警惕那些希望通过数字人寄托对逝去亲人情感的人。起初,栩栩如生的数字人或许能带来极大的慰藉,正如一位父亲为已故女儿制作的数字人。然而,数字人在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内都不可能拥有自我意识,它们只会产生虚假的情感连接,导致人们逃避现实,反而不利于从悲痛中走出来。每一场悲剧都需要“结束”,因为只有结束才能继续前行。
第四,我们也需明白,过度依赖数字人可能会导致上瘾。十年前的电影《她》中描绘了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复杂关系,Her 仅是一个语音助手。我们可以想象,在未来,人们可能会将偶像视为情感伴侣,与其产生深厚的情感联系,但这种联系很可能因逃避现实而扭曲。
最后,对于那些希望通过数字人延续自己生命的人,值得善意提醒: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人物,谢幕是正常的。在智能数字时代,最稀缺的资源是人们的注意力,当数字人普及后,类似于我们手机和电脑中的无数照片,几乎没有人会记得。
(作者为财经作家、晨读书局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