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36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作者:曹凌霄(浙江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虚拟偶像在影视领域的崛起已不再是新奇事。这些年来,“洛天依”等虚拟偶像频繁出现在各大文艺晚会上,通过结合传统与现代的形式带来了全新的表演体验。与此同时,许多地方电视台和融媒体中心也开始让 AI 数字人担任节目的主持人。然而,尽管外表看似繁荣,数字人 IP 的短命现象却依然存在,曾经炙手可热的数字人逐渐消失,即使是“柳夜熙”等老牌 IP,近两年也只能依赖早期的作品维持影响力。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如何为数字人 IP 注入持久的生命力。
技术瓶颈不再是主要障碍。如今超写实的数字人形象几乎与真人无异,动作和表情的精确度可达到毫秒级别。然而,创造这样一个完美的外表需要巨大的投入,“柳夜熙”团队曾表示,其短视频中的每一帧霓虹闪烁和赛博街景,都是团队努力和资金的结晶。当资源过于集中于技术展示时,内容创作必定受到压制,最终导致风格和动作的同质化,故事脚本也常常陷入抄袭的泥淖。近年来的国风数字人潮流恰恰证明了这一点:许多作品生硬地拼贴传统与现代元素,使用穿越、复仇等老套情节,轻率地处理深厚的历史,引发了网友对“国潮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调侃。缺乏文化深度的符号拼贴,使传统与现实的联系断裂,暴露了技术与文化理解之间的错位。当数字人仅仅成为一个缺乏内涵的文化符号时,即使其外表再美丽,也只能吸引那些注重外表的短期粉丝,难以在市场上长久立足。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数字人内在灵魂的缺失与割裂。一方面,许多数字人的角色定位过于固定,应用场景单一,限制在活动报幕、咨询播报等功能性角色,难以构建出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一旦在形象、声音、动作上过度修饰,反而容易陷入“假热情”“假活泼”“假真诚”的尴尬境地。许多综艺节目尝试采用 AI 主持人或导演,但观众反馈往往不佳,批评其“浮夸缺乏亲和力”“多余”“业务水平不够”,根本原因在于人物的扁平化所带来的强烈“机械感”。另一方面,技术“黑箱”现象加深了公众的疑虑与信任危机。粉丝们担心虚拟偶像的性格突变或新技能的出现仅是幕后“换头”所致。实际上,这一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中之人”的存在本身——像“星瞳”这样公开由真人操控的数字人 IP 已证明其具备稳定的受众,而在于驱动方式的不透明或突然变动所带来的风险。例如,本应完全由技术驱动的数字人突然展现出真实人类的情感,或是以“真人 + 皮套”形式的数字人突然更换“中之人”或转变为 AI 驱动。这种技术与真人驱动比例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到数字人的性格与能力的稳定性,破坏了受众与其建立的长期信任关系。
数字人的本质并不是完全拥有自主意识进行创造的真实人类,也不是完全受人为操控的传统 3D 动画角色。它是一种具有人类形象的智能体,能够在相当程度上独立模拟人类的动作、表情和思维能力,并具备一定的身份延续性与成长轨迹。因此,解决其短命困局的关键不在于完全取代真实的主持人、导演或演员,也不在于创造一部孤立的、没有延续性的作品,而在于构建人与技术之间长期、稳定、共生的关系。针对技术成本对内容创意的挤压,除了积极开发更低成本的制作工具,更应构思真正适合数字人特性的新内容,避免资源浪费。对于那些需要深度沟通和思辨的影视作品,可以以真人为主,数字人作为辅助角色,承担串联剧情、勾连线索的职责;而对于充满未来感和跨时空想象的场景,则可以大胆让数字人担任主角。例如,在电视剧《异人之下》中,由数字人“厘里”饰演的“二壮”便是一个失去四肢,通过电磁波展现超能力的独特角色,其设定与数字人的特性高度契合。同时,“洛天依”与歌唱演员在 2025 中国网络视听盛典上跨次元合作的《歌行四方》,通过高音民族唱腔与电子音色、民族音乐与交响乐的融合,生动展示了真人与数字人协同共演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
针对现有数字人 IP 跨界能力不足、人设单薄的现状,需要根据 IP 自身特点深入挖掘其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价值,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立体角色。不少主流媒体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启发。浙江卫视的数字人“谷小雨”便成功地在虚拟主持人、新闻 AI 主播、宋韵文化数字推广大使、博物馆 AI 导览员之间游走,顺畅连接电视大屏、移动小屏及线下展馆,构建出立体化的文化传播矩阵。央视网的虚拟主持人“小 C”不仅推出了首张个人音乐专辑《星河万里》,更创新性地开设了元宇宙微访谈节目《未来可 C》,邀请“嘉然”“星瞳”等分享成为虚拟偶像的心路历程,畅谈对未来的规划与期待。这种多 IP 联动的尝试,传递出独特的温度和文化质感,丰富了数字人 IP 的成长轨迹,拉近了与受众的心理距离。此外,为了应对公众对技术“黑箱”的担忧,可以通过适当公开真人驱动比例与数字人的决策逻辑来消解信任壁垒。无论采用何种驱动方式,必须尽力确保数字人 IP 形象的一致性,避免因技术升级或幕后人员变动导致的人物设定断裂,从而破坏塑造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随着数字人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公众将接触到越来越多的高精度虚拟形象,其审美品位必然会提升,对优秀作品内涵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在这个过程中,持续发展的数字人 IP 核心竞争力,绝不仅限于一张华丽的“外表”或一幅精致的图像,而必然源于背后真实团队的支持,因为正是他们赋予数字形象真正打动人心的内容创意、灵活多样的跨界能力以及清晰可信的成长轨迹。归根结底,无论技术如何演进,数字人的起点与未来,都应始终指向那个永恒的人字。
《光明日报》(2025 年 07 月 23 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