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59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 3.0 版》由清华大学发布,报告指出 2021 年虚拟数字人核心产业的规模达 336 亿元,年均增长率为 31%。预计到 2025 年,该产业规模将攀升至 998 亿元。截至 2022 年 10 月,该领域的融资事件接近百起,融资总额约为 120 亿元。市场分析预计,到 2026 年,中国的 AI 数字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02.4 亿元,增速显著。
“汉语盘点 2022”的揭晓仪式于 12 月 20 日在线上进行,2022 年度十大新词汇包括:中国式现代化、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安全倡议、新型实体企业、冰雪经济、数字人、数字藏品、场所码、精准防控、雪糕刺客。
什么是“数字人”?
作为元宇宙的“原住民”,数字人是利用计算机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和语音合成等技术所创造的虚拟角色。它们在非物理空间中具备数字化外观。数字人之所以入选 2022 年度新词,既是因为其起源新颖,也在于其不断拓展的应用场景和政策支持,使其发展前景愈发光明,更重要的是,它们为人们带来了更美好的新生活和未来。
从应用类型来看,数字人可以被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功能为主的服务型数字人,例如虚拟员工、虚拟教师和虚拟导游等;另一类则是以娱乐、社交和个性展示为主的身份型数字人,如虚拟偶像等。
数字人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例如,全国首个政务服务数字人“小赣事”已上线提供反诈问答服务;在土家织锦数字馆中,名为“土家秀妹”的数字人引导网友了解这一少数民族文化,并利用“网红”身份进行乡村特产和文旅产品的推广直播;银行中的数字人则被应用于客户服务、信贷催收和大厅服务等多个领域。此外,数字人还可以作为足球宝贝与主持人搭档,进行趣味解说。
根据清华大学的报告,2021 年虚拟数字人核心产业规模为 336 亿元,年均增长率为 31%,预计到 2025 年将增长至 998 亿元。截至 2022 年 10 月,融资事件接近百起,总额约为 120 亿元。市场分析认为,未来的生产模式将会是“生物人 + 数字人 + 机器人”三种角色并行协作,人类劳动力仅占 5%,机器人占 15%,而数字人则将承担 80% 的工作。由此可见,数字人作为新技术的产物,对经济发展和生产模式的变革具有显著的推动力。
自 2021 年以来,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数字人产业发展的政策。2021 年 3 月,国家将虚拟数字技术的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随后在 2021 年 10 月和 11 月,多个政策相继出台,推动虚拟数字人技术在主播、新闻播报和节目制作等领域的应用。各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响应,2022 年 7 月,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促进数字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 年)》,成为国内首个针对数字人产业的专项支持政策,旨在打造数字人产业的高地。
不过,数字人在发展中也会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技术层面的问题包括如何实现触觉感知交互,以及如何缩小数字人在语义理解和情感交互方面与真人之间的差距。除此之外,市场拓展也是数字人产业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挑战。
数字人的发展同样需要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引导。近期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明确将“数字人物”纳入监管范围,要求涉及生物识别信息生成或编辑的工具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必须进行安全评估,这强调了数字人生产者的主体责任。
从技术创新的初步阶段到成熟产业的发展,数字人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随着其精细度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未来数字人将在更多领域和场景中应用,成为现实生产力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数字人将融入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智能、更沉浸的体验,它们将成为美好生活的新支点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九派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