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39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喂,豆包,把刚刚那段语音转换成文字,并顺便画一张‘打工人崩溃’的表情包。”

——在 12 月之后,这句话真是一次性完成,无需跳转多个窗口,语气中的“丧”情绪也能被准确捕捉,迅速生成带字幕的条漫,发在群里瞬间引发热议。

许多人认为它仅仅是“语音 + 文字 + 图片”的简单结合,实际上其背后更为强大的 MoE 架构让它拥有 128K 的超长记忆,能将上周你提供的选题、参考文献及老板的批评串联起来,像老同事一样自然接话。
过去在撰写脚本时,最烦恼的就是“前后文不连贯”,如今只需将 Word 文档、参考资料和歌单直接拖入,它便能自我运行“知识图谱”,将逻辑漏洞标示出来,并提供八个专家视角的修改建议,轻轻一按即可插入脚本中,至少节省两个小时的修改时间。
更为惊人的是“小样本定制”的功能。
以前想让 AI 绘制自家猫咪,需上传上百张照片,而现在只需随手拍五张,并简单描述“胖橘,性格乖戾”,它就能生成猫咪在宇宙飞船中啃鸡翅的画面,连猫咪下巴上的黑毛角度都精准到位。
从事电商的朋友们更是充分利用:早上给豆包 10 张自家鞋子的照片,下午它便能反馈 20 张带有场景的详情页图片,雪地、地铁、婚礼现场应有尽有,点击率直接翻倍,美工小哥不久后转行写文案——机器负责图像处理,人们则专注于创造文字内容。
高校的竞争也愈发激烈。

复旦大学将豆包引入“新闻写作课程”,学生现场进行选题时,AI 同时模拟采访对象、审稿人和挑剔的网友,三秒钟内给出弹幕式反馈;老师总结道:“以前一个学期才能练就的‘抗压能力’,现在一节课就能全面提高。”
医学院同样活跃,卫健委批准的“智能问诊”试点中,豆包将 128K 的记忆运用为“病史连载”,能够迅速提取患者上周提到的过敏药物和三年前的 X 光结果,初诊的准确率提升至 92%,带教医生不再为翻阅病历而烦恼,直接与患者进行沟通。
创意工作室则视其为“零成本的创意引擎”。
广告行业的新玩法是:将 brief 输入,先让 AI 生成 50 条广告语,再通过“专家会议”模式中的八个虚拟角色并行讨论,三分钟内给出带有优先级排序的提案,客户还未反应过来,竞争已胜出一半。
独立音乐人则更为大胆,将原声音乐上传,让 AI 按照“赛博山歌”的风格进行重新编曲,十分钟内便能生成母带,网易云的评论区充满了“这是什么神奇的东西”,播放量轻松突破十万。
数据显示,深度用户每天尝试 3.2 种新的使用方式,而实际场景更为丰富:有人利用它模拟“如果当年选择文科”的平行人生,有人让八个专家争论以帮助决定是否辞职,还有人将老板在会议中的官方语言输入,让 AI 翻译成“人话”并发送到群里,令人捧腹,整个团队瞬间复活。

一旦工具拥有了记忆,它便不再仅是工具,而是随时待命的“第二大脑”——你负责奇思妙想,它则负责将梦想变为现实。
当然,它也会出现失误:猫咪有时会多画一条尾巴,专家之间的争论也可能升级为互骂“你行你上”,但正是这些小缺陷,让人们更愿意依赖它。
毕竟,谁会想要一个永远都正确的同事呢?
能够一同摸鱼、共担责任、将“今天不想做人”写成热门条漫,才是打工人最渴望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