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主播的兴起与退潮:现状与未来的深度剖析

共计 501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数字人主播:从热潮到深思的行业变迁

数字人主播的盈利模式与传统真人主播截然不同,许多用户并不期待直播间能够带来实际的销售额,而是更看重其在平台上的曝光价值。

数字人主播的热潮逐渐消退,这反而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行业发展如同大浪淘沙,真正的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将被保留下来,而那些寻求快速获利的投机者终将被淘汰。

本报记者 巩持平

在今年上半年,直播行业的数字人主播曾一度盛行。然而,短短六个月后,这股热度已经有所减退。

童宁在杭州的一家电商服务公司工作。她的公司在三月涉足数字人主播业务,招募了十多名技术人员进行研发,薪资最高的技术负责人月薪达四万元。资本市场对此反应热烈,依托这一新业务,公司在五月和七月分别获得了百万融资,数字人主播产品的销售也相当理想,月收入可达数千万元。公司员工一度达到一百多名。

然而,自十月起,情况急剧恶化。产品销量骤减,融资变得困难,曾高薪聘请的研发团队纷纷离职,技术部门仅剩两人负责系统维护,不再进行更新,而目前公司员工人数已降至四十人,几乎全是运营岗位。

那么,数字人主播能否在这个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呢?

市场上只需一台电脑加上一套软件,就能创建一个全天候的数字人直播间。其核心技术依赖于人工智能,通过采集真人的图像和声音,并通过机器学习生成数字人形象。随后,相关设备输入文本话术,运用唇形和动作驱动等算法,使得数字人主播能够表现出表情和动作,实现实时互动。

记者采访了几位数字人主播的使用者,收集了他们的看法。一位直播运营者表示:“没什么用,明显是个假人,开播后直播间根本没有观众。”而另一些人对数字人本身也并不抱有太高的期待,他们认为这只是锦上添花,能够增加曝光量就足够了。记者特意查看了多个虚拟直播间,发现数字人主播不停地解说,但停留在直播间的观众寥寥无几。

既然效果平平,带货成绩又不理想,为什么还要使用数字人直播呢?

严希曾是一名两年经验的主播,她现在作为数字人的销售代理。她指出:“带货主播根本做不成。”她提到自己曾赚取 60 万元,但代价也不小,“声音嘶哑,每天需要含润喉糖,嗓子恢复很慢,容易发炎感冒。”

严希的家乡在江苏连云港,那里有全国最大的水晶市场。“那座楼有四层,顶层是电商基地,都是直播间。”2021 年,直播间开播,除了她作为主播,还有副播配合话术和数据运营分析。直播间主要销售镯子,严希用灯光讲解成色,有时还要模拟实际的柜台情况,进行还价和争吵。

“压力非常大。”严希表示,“说话速度必须要练习,观众在直播间待三五秒就会离开,老板花钱请了 200 个人进场,如果主播留不住其中的 50 个,工资就会被扣。”直播间突发状况也要迅速处理,设备故障和意外情况都可能导致直播中断。

后来,严希转到浙江平湖做主播,开始销售课程。“晚上 8 点后大主播上线,小直播间几乎没有流量,等到凌晨 1 点,大主播下播后,我们才能开始销售情感和励志课程,通常会播到天亮。”严希说道,“只有这个时间段,小主播才有机会。”

直播间相当宽敞,一边放置直播设备,另一边则是高低床,三位主播轮流播出和休息。其他人直播到规定时间,或是坚持不住,就得由下一位主播接替。“冬天早晨冷得要命,什么声音都没有,就得开始播。”

行业普遍认为,直播越来越难做。彭瑞所在的公司曾以直播运营为主业,“前期投入巨大,且很难获利。”几百元的产品免费赠送,戒指卖一分钱,面膜卖十分钱,销售价格连包装成本都无法覆盖,起号阶段每月仅在货品上就要亏损十几万元。

此外,主播状态不稳定,流动性大,“今天有事不来,明天身体不舒服,后天可能被其他公司挖走。”彭瑞提到,换主播对直播间流量的影响极其恶劣。

数字人主播可以解决许多问题。比如,不再需要搭建真实直播间,节省设备费用;无需雇用主播,降低人力成本;而且数字人可以全天候开播,始终保持稳定状态。

至于带货效果,大家心里都有数,显然无法与真人主播相比,“但要算的是投入产出比。”童宁算了一笔账: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数字人主播产品价格在 2 万元左右,使用时长不限,平均每月不到 2000 元,每天直播 24 小时;而在杭州,真人主播每月工资至少 1 万元,两位主播轮流,每天开播 16 小时,每月就需 2 万元。

“真人主播的成本是数字人的 20 倍,带货效果能差上 20 倍吗?大概率不会。”童宁表示,这就是数字人主播的市场机会。

赚钱的路径

去年 10 月,南京的一家科技公司硅基智能售出了第一个数字人直播间,如今已售出超过 5 万套。而业内至少有几百家数字人公司,虚拟主播的数量可想而知。

然而,数字人主播问世才一年,行业发展却良莠不齐。

在电商平台上,搜索“数字人主播”关键词,单价普遍在 100 元上下,甚至 1.5 元便可不限时使用数字人。一些商家购买数字人进行直播,却苦不堪言,没播几次就被封号。“封号是因为数字人形象重复。”彭瑞解释,厂家一个系统中的 10 个数字人卖给 100 个客户,平台识别出这些人物形象重复,涉嫌公共形象混淆。

严希向记者展示了她代理的数字人产品——4980 元就能定制一个克隆数字人;29800 元的产品可以定制 7 个克隆数字人,并成为城市合伙人;而 9.8 万元则可开设一家分公司,成为所谓的源头厂家。

10 万元连一家小吃店都无法加盟,如今不到 10 万元,就能成立一家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公司。

低成本吸引了许多人。据童宁的观察,今年上半年,购买数字人主播的用户中,很多是互联网投机者。投机者们四处寻找项目,主要从事“倒卖”生意,隔几天就举办所谓的沙龙或大会,进行销售宣传,赚取批发与零售之间的差价。入局者增多,真正想要买来直播的商家难以辨别好坏,行业声誉也逐渐下滑。

数字人主播在诞生时,确实是一项科技产品。硅基智能公司是行业的龙头之一,也是最早将数字人技术落地直播间的企业之一。业务初期,推广团队联系各类博主推荐数字人产品,尽管提出免费使用,愿意尝试的人仍然寥寥无几。

直到去年 11 月,ChatGPT 的出现让人机互动效果令人惊叹,逐渐让人们意识到数字人的潜力。财经博主刘润在年度演讲中推荐数字人主播,随后他的短视频作品中,很多都标注“本视频部分画面使用 AI 技术制作”,表明视频中出现的形象是他的克隆数字人。

今年初,数字人直播间大量涌现,特别是在本地生活、旅游娱乐等领域,销售代金券、折扣券或门票,数字人都显得非常合适,内容重复,互动性低,不需要处理物流问题。多场数字人直播成交额破万甚至十万元的案例在行业内广为流传。

成本降低且效率提升,让人们觉得这种方法可行,各方纷纷涌入。同时,彭瑞所在的直播运营公司也转型为传媒科技公司,“投入成本极高,英伟达 A100 显卡每张 13 万元,我们买了近 200 张;每月给研发人员的工资接近 80 万元。”

在童宁看来,真人克隆的技术门槛不高。“海外能找到源代码,雇一些技术人员,从网站上获取,再进行二次加工,有些加工得比较精细,有些则相对粗糙。”今年 3 月,她所在的电商服务公司启动了数字人主播业务,“形象克隆和声音克隆都有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进行突破,购买好的技术进行应用,大家都在做组装的事情,然后贴上自己的品牌。”

今年 4 月,在投入超过 500 万元后,数字人主播产品相对成熟,彭瑞也开始对外输出技术,“贴牌模式,客户直接采购技术,销售时可以声称是自己研发,实际上是经营一家科技公司。”他补充道:“这是软件行业普遍的玩法。”

短时间内,很多数字人公司纷纷成立。直播运营公司和达人孵化公司陆续建立技术部门,聘请一些技术人员,一两个月便能开发出数字人。“对数字人技术层面的要求不高,只要能用就行。”童宁表示,目前数字人的形象相对固定,仅有站姿和坐姿,动作幅度也有限,“从 1.0 到 2.0 需要大量投入,这不是我们这些获得几百万融资的公司能做到的。”

数字人产品间的竞争逐渐脱离技术范畴,开始在运营模式上“卷”起来,这是各类直播公司的传统强项。“工具使用的好坏、是否能适配各种平台、落地运营的盈利点,都需要从业者的创造。”彭瑞接触的客户中,有人建立了 170 个数字人本地生活卖券直播间,把直播间链接作为广告位卖给实体商户;还有客户是本地装修公司,为了获取同城流量,分区建立数字人直播间,每天吸引十几条客源。

严希在直播平台上看到一个数字人直播间,售卖网络设备,数字人主播旁边还有一位真人助播。“我在评论区留言询问价格,小伙子看到后,似乎按了个按钮,数字人立刻停下讲话,他回答了我的问题,互动结束后,数字人继续直播,而小伙子则在一旁玩手机。”严希评价道:“这多省力,真是大势所趋。”

至此,数字人主播的盈利逻辑与真人主播已大相径庭,使用者普遍不再期待直播间能够带来实际销售,而是更加重视在平台上的曝光价值。毕竟在直播平台上争夺流量愈发艰难,增加直播间数量、延长直播时间或许会带来机会,而数字人将成为一个不错的助力。

“千人千面”

面对当前行业的状况,硅基智能的首席技术官林会杰早有心理准备。2017 年,硅基智能推出了 AI 电话机器人,极大提高了人工客服打电话的工作效率。随着应用逐渐成熟,骚扰电话甚至电信诈骗也开始利用这项技术。

“无论是电话机器人还是数字人主播,都是为人服务的一种工具。”林会杰表示。如今数字人主播热潮逐渐退去,这被视为一件好事,行业发展如同大浪淘沙,真正的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将会被保留下来,而那些依赖热点和快速获利的投机者终将被淘汰。

数字人主播只是人工智能领域商业化应用的一个案例。“技术本身并不新鲜。”林会杰指出,早在 2008 年,他在大学时就开始尝试人机语音交互。输入一张照片,就能合成面部说话时的口型、眼部动作和表情。大约在 2010 年前后,实验室研发出了一款名为“小黄鸡”的产品,可以调教它与他人对话。

实验室还研发出了一款 3D 建模的数字人形象,取名“晶晶”,起初是半身模型,后来扩展到全身。通过合作项目,“晶晶”曾作为前台接待,与来访者对话,介绍公司情况,还曾在旅游景区担任导游,负责景点讲解和引路。

“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出现了 70 多年,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就开始用计算机合成语音和图像,只是当时技术水平较低,声音机械,面部表情呆板。”林会杰提到,近年来技术发展加速:2007 年,Siri 人机语音交互问世;2016 年,“小爱同学”和“小度”相继推出;同年,AlphaGo 与围棋冠军李世石对弈引发全球关注;2019 年,机器翻译能够生成有表现力的回答……可以看出,几乎每隔几年就会出现新的代表性产品。

“现在的技术与十多年前相比,加入了深度学习的元素,整体方向并无太大变化。”林会杰说,除了技术本身,人工智能正在寻找相应的商业闭环,将人机对话能力转化为能为人类社会创造价值的能力,这与技术进步同样重要。

硅基智能仍然是一家创业型科技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超过 70%。为了保密,内部系统中甚至看不到具体人员名单,连林会杰入职的过程也颇具神秘感;他的办公室布置简单,接待来访者的椅子型号各异,两块可以书写和绘画的白板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在记者约定的下午 5 点采访中,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份盒饭,那是他的晚餐。

林会杰的工作重心是推动数字人的“千人千面”发展,不仅局限于电商主播,数字人可扮演多种角色,“适应不同场景、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地域,数字人的形象也应有所区别,比如新闻播报和知识分享,风格截然不同。”要实现这一目标,声音克隆的音色需舒适清晰,表达需抑扬顿挫,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必须真实流畅,声音与画面也要协调配合。

除了丰富应用场景,还需提高效率。过去制作一个数字人需要以“月”为单位的时间,后来压缩到“周”,现在甚至可以在几小时或几分钟内完成;过去运营一个数字人需要一台价值百万的服务器,如今一台普通电脑,甚至一部手机就能实现。

企业的野心不断壮大。硅基智能提出口号,提供 1 亿个硅基劳动力,让人们回归人性价值。童宁和彭瑞也已经决定转型,或者说是升级,从以真人形象为主的 2D 克隆数字人,转向生产超写实形象的 3D 动画建模数字人。在刚结束的杭州亚运会上,开幕式和闭幕式出现的数字人火炬手便属于 3D 数字人的范畴。“推出 3D 数字人形象,打造知名博主,切入元宇宙赛道,进行短视频或直播变现,构建一个虚拟直播间,同样可以销售商品。”彭瑞说道。

来源:今日头条
原文标题: 数字人主播退潮了?- 今日头条 - 手机光明网
声明:
文章来自网络收集后经过 ai 改写发布,如不小心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删除,给您带来困扰,深表歉意!
正文完
 0
小智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小智 于2025-10-18发表,共计5016字。
转载说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皆由CC-4.0协议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使用智语AI写作智能工具,您将体验到ChatGPT中文版的强大功能。无论是撰写专业文章,还是创作引人入胜的故事,AI助手都能为您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创意,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您只需输入几个关键词或主题,AI便会迅速为您生成相关内容,让您在短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
利用AI智能写作工具,轻松生成高质量内容。无论是文章、博客还是创意写作,我们的免费 AI 助手都能帮助你提升写作效率,激发灵感。来智语AI体验 ChatGPT中文版,开启你的智能写作之旅!
利用智语AI写作工具,轻松生成高质量内容。无论是文章、博客还是创意写作,我们的免费 AI 助手都能帮助你提升写作效ai率,激发灵感。来智语AI体验ChatGPT中文版,开启你的智能ai写作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