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32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潮新闻 兰建平 李杨

在七月中旬召开的省委全会上,明确提出要“紧抓人工智能这一核心变量”,并“加速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数字人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已经从早期的“虚拟形象”演变为具备一定认知和执行能力的智能机器人。这类数字人广泛应用于直播、巡检、医疗、教育和安防等多个领域。然而,与传统技术工具相比,数字人除了具备物质属性外,还拥有人的特性。因此,针对“数字人口”的规范管理亟需创新治理体系,同时应在关键技术攻关、构建高能级平台和推广应用等领域推出相应的支持政策,以推动数字人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进步提供新型支持。
从科幻走向现实,数字人正逐步渗透到各个行业,成为新的“劳动力”。
早在 1964 年,波音公司就研发出了首个数字人——“波音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理论与技术积累,2017 年,智能机器人“索菲亚”实现了微表情级的拟人交互,甚至获得了沙特阿拉伯的公民身份,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球对于人工智能的广泛讨论。随着技术的迅速进步,数字人不仅外形愈加吸引人,逐渐展现出“有趣灵魂”,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得力助手和伙伴。
然而,数字人的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亟需在“硬技术”上取得突破,同时在“软管理”方面进行改进。
关键技术的瓶颈依然存在。数字人的诞生需要依靠智能传感器、图形计算芯片等硬件,而目前大部分相关技术仍依赖于国外。在数字人智能交互、情感表达与任务执行等方面,主流的多模态大模型发展和应用水平尚不够理想,使得其主要应用场景集中在客服、直播和传媒等领域,较少涉及更高层次的认知与复杂任务实施。
数字人的规模化应用尚待进一步拓展。目前,市场上数字人产品样式繁多,但商品化程度较低,且主要集中在高端定制和基础应用市场,中层市场的规模化应用渗透率仍然不足。同时,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互通性较低,不同产业链之间存在割裂,合作程度不高,难以形成合力推动行业发展。
数字人确权的问题亟需法律支持。目前的法律框架下,数字人在创作主体责任、人格权益、收益分配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法理困境,应用场景中的身份识别也存在隐患。
社会秩序面临风险挑战。例如,数字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诈骗和侵犯隐私的违法行为。一些不法分子非法收集用户的声纹、指纹和面部信息,利用“换脸”和“拟声”等技术合成虚假视频进行犯罪。此外,数字人频繁出现且缺乏统一标识,可能导致公众对政府和媒体的信任度下降,且使用不当还可能引发“虚拟成瘾”问题。
推动“数字人口”的高质量发展。数字人尤其是具身智能机器人,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和产业发展的新赛道。然而,考虑到数字人具备人的属性,其身份、权益和行为准则的治理仍然存在空白。
加强源头治理,确保数字人“规范出生”。应将数字人“出生”相关问题纳入“十四五”规划的前期研究,选择基础条件优越的城市进行数字人管理创新试点。同时,制定《数字人全生命周期管理条例》,建立涵盖“数字身份注册—行为轨迹追溯—社会信用评估”的治理体系,推动数字人身份体系的建设和相关规则的制定,构建基于区块链的可信、可查验的身份认证系统。
攻关关键技术,提升数字人“脑力与体能”。应着重提升数字人的外观,同时突破光线追踪、深度学习超级采样、姿态表情模拟等核心算法。建设数字人大模型训练数据库,创新数据标注和使用方法,扩充高质量的多模态数据。科学规划算力设施,加速大模型的训练与应用。同时,搭建运动控制算法库,构建网络控制系统架构,针对具体应用场景建立仿真系统和训练环境。加强数字人“肢体”的研发,实施“智慧眼—灵巧手—敏捷腿”的专项攻关,开发高精度柔性传感器和高效能驱动单元等技术。
营造良好的环境,确保数字人“健康成长”。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立跨渠道、跨平台的版权溯源和维权机制,为数字人及其作品提供版权保障。实施数字人专利和商标的保护政策,建立灵活的备案制度,支持企业在数字人领域的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应用。同时,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数字人的身份确权,强化数据安全与信息保护,防范利用数字人进行的各类违法活动。加快推进数字人基础、关键技术的标准化研究,开展评估测试工作以促进数字人技术进步与产品成熟,并推动数字人标准的国际化。
建立高能级平台,为数字人提供发展依托。特别应支持涉及“精密传动—智能传感—认知计算”的核心企业,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协同发展。针对具身智能机器人的部件配套及数字人的应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规划建设数字人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汇聚各界力量共同攻克关键技术。此外,建立数字人开源社区,推进产业基金建设,吸引全球开发者共同创新,鼓励创新资源向数字人发展潜力大的地区集中,形成优势集聚区,推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推广应用场景,让数字人展现实力。开展试点示范,筹办数字人口场景创新大会,打造“场景展示—技术交易—成果转化—产业合作”的国际交流平台。组织数字人研究任务的评选,遴选优秀成果进行试点应用,探索赋能制造业的新路径和模式。结合行业特色场景,推出优质解决方案,推动数字人新技术与产品的落地应用。在制造业重点领域如 3C 和汽车行业,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示范生产线和工厂,促进其在装配、转运、检测及维护等环节的应用。同时,持续推广服务型数字人的应用,鼓励数字人进入数字消费领域。
(兰建平,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李杨,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社会所博士)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