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44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创作小说并非易事,绝对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仔细推敲每一个字句。如今,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写作的方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新京报的报道,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平台上出现了作者借助 AI 进行创作的现象。有些作者选择使用 AI 作为写作助手,甚至直接让 AI 自动生成小说;还有的则通过不断调整编辑建议,来提升 AI 的文风,以降低其生成内容的机器感。 某些网文平台在一周内就检测到数百本由 AI 创作的小说。 此外,有人甚至在二手市场上出售 AI 写作课程,价格低至 1 分钱。

文学作品的构思、情节、情感和文字都是作者独特创造力的体现,彰显了他们的个性与风格。即便网络小说的创作方式更为灵活,但依旧不能偏离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选择让 AI 作为“代笔”,进行无“人”创作,即使具备了所有的小说元素,也只能算是机器文学;即便在训练 AI 时投入了心思,也不过是充当了一名“训练师”,而非真正的作家。如此生成的小说,实质上不过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冒名顶替”的 AI 创作违反了诚信的原则;没有倾注创意与情感的 AI 故事,怎么能触动读者的心弦呢?
文学创作的核心在于“创”字,唯有具备创意、创新和创造,才能保证作品的质量。若 AI 小说泛滥成灾,网络文学的低质化和同质化问题将愈发严重。 有报道指出,AI 所编造的内容往往只是华丽的辞藻,缺乏“人情味”,更无文字的美感;在 AI 的生成影响下,现代言情小说的情节可能直接被复制到古代言情或玄幻题材的作品中,唯一的区别只是主角的名字。更为重要的是,若 AI 创作获得社会的认可,其他作者还会认真创作吗?如果只需输入命令便能生成小说,职业作家的存在还有何意义?读者对文学创作的期待极高,而 AI 生成的小说又能带给读者多少诚意呢?
为了抵制 AI“代笔”的趋势,作者应当调整好自己的创作心态。 虽然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借助先进技术拓宽视野是可取的,但关键在于把握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边界,确保人类始终占据创作的主导地位。 如果故事的设定、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刻画都源自作者的想象,利用人工智能为小说增添色彩无妨;但如果仅仅依靠 AI 机械地拼凑内容、用无意义的情节来填充字数,甚至一键生成小说,那就偏离了 AI 的真正价值。
是否使用 AI 进行小说创作,考验着每位创作者的道德与责任;而如何界定和识别 AI 生成的作品,则成了出版方和平台管理者面临的新挑战。报道显示,在今年四月底,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联合 16 家网络文学平台发布了《网络文学行业反洗稿自律公约》,要求各平台建立 AI 辅助创作的使用规范,并共享反洗稿的经验与技术成果。网文行业亟需建立过滤机制,明确 AI 的使用规范, 确保原创作品得到应有的认可,生成作品也能被正确归类,这不仅是对创作者的保护,也是对网络文学市场未来的保障。
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着“被取代”的焦虑,但文学创作普遍被认为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在文学创作中,人与世界之间的情感联系和语言的交流是人工智能无法完全模拟的。好故事需要用心去写,创作小说时更不能忘记人类的独特性。 尽管人工智能日益趋近于人类,但我们绝不能与自身的本质渐行渐远。
记者: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