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86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作者 | 刘宝丹
编辑 | 黄昱
AI 应用的竞争依旧在加剧。自年初以来,豆包在被 DeepSeek 超越后,迅速提升了其产品更新的频率。
6 月 17 日,华尔街见闻报道,豆包的电脑版已全面推出了 AI 播客功能。用户只需点击“AI 播客”,上传 PDF 或网页链接,就能一键生成双人对话的播客节目。目前,豆包 App 也已开始进行小规模测试,预计不久将全面上线。
与传统的 AI 播客相比,后者往往听起来机械、缺乏互动,而豆包的这一功能基于其大模型团队开发的语音播客模型,可以迅速将文本转化为对话形式的播客,带来低成本、高效率和强互动性的创作体验。
这仅仅是豆包产品迭代的一个缩影。从华尔街见闻的观察来看,自三月份以来,豆包显著加快了迭代速度,先是对 1 月推出的“AI 编程”功能进行了升级,随后又开始测试新版的深度思考功能,并在图片和视频功能上进行了多次更新。
上周,豆包大模型 1.6 版本正式发布,其视频生成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不仅可以实现多镜头无缝切换的视频,还能生成写实、动漫、影视等多种风格的视频内容。作为字节旗下的重要 AI 产品,豆包在不断增强用户体验。
豆包频繁更新产品的背后,实际上是为了吸引用户的注意,保持活跃度,这并非易事。今年年初,DeepSeek 的迅速崛起吸引了大量新用户。QuestMobile 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2 月底,AI 原生 APP 的用户规模已达到 2.4 亿,环比增长 1.15 亿,几乎实现了翻倍。然而,行业在快速增长后,用户流失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根据 QuestMobile 的数据,截至 2025 年 5 月底,DeepSeek、元宝、Kimi、文小言、纳米 AI 等应用的活跃用户数普遍减少。例如,元宝在 3 月的活跃用户为 4164 万,而到 5 月则降至 2256 万,几乎流失了一半。
相对而言,豆包在用户增长方面却表现出色,5 月的活跃用户数达到了 1.31 亿,较两个月前增加了约 1500 万,进一步缩小了与 DeepSeek 之间的差距。
目前,AI 产品的增长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DeepSeek 的崛起不仅导致了原生 App 的洗牌,同时也让行业意识到,AI 技术的迭代依旧是推动产品发展的核心动力。简单来说,技术的突破能直接超越通过市场营销带来的用户增长。
事实上,除了元宝和夸克在 2 月和 3 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市场投放,豆包、Kimi 等的投放力度已显著减弱。根据 AppGrowing 的数据,元宝在 3 月的投放金额约为 13.86 亿元(估算),此后维持在 6 亿到 7 亿元之间,而豆包每月的投放不足 1 亿元。
一位 AI 独角兽公司的内部人士向华尔街见闻透露,该公司目前的重点在于开发下一代模型,而产品迭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这一技术路径的投资,这将决定 AI 产品的核心能力。
实际上,不论是 AI 对话类产品、AI 助手,还是 AI 浏览器,都可能只是 AI 杀手级产品的中间形态。对豆包而言,无论是 AI 播客、深度思考模型还是视频生成能力,归根结底仍是对单一功能的优化。随着用户对 AI 期望的变化,从“工具辅助”转向“任务解决”,Agent 正逐渐成为新的竞争焦点。
目前,字节、百度、阿里等大型企业纷纷布局 Agent 领域。4 月 18 日,字节推出的 Manus 产品“扣子空间”开启内测,专注于 Agent 在工作场景中的应用,能够通过 MCP 调用高德地图、飞书等应用,帮助用户解决具体问题。
百度也在积极尝试 Agent 产品。4 月 25 日,百度正式发布了多智能协作 App 心响。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表示,未来的 AI 应用不仅要回答问题,还需能够完成任务。而阿里也在夸克中增加了 Agent 功能,6 月 12 日,夸克推出了首个能够生成完整志愿报告的 Agent。
对于豆包而言,频繁的产品迭代更像是一种“防御性创新”,一方面通过高频更新来保持用户活跃度,另一方面为日益临近的 Agent 生态竞争做准备,积累场景数据和技术验证。上述 AI 独角兽公司的内部人士表示,“扣子空间”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可能会整合进豆包这一统一平台。
随着技术突破的窗口不断缩短,单一功能已难以形成竞争壁垒。豆包能否借助字节的流量和场景优势,在 Agent 协作网络中抢占先机,将成为其能否从“用户增长”向“生态统治”转变的关键战役。
AI 战局的下半场,胜负尚未揭晓。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欢迎下载 APP 以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