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97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一张全家福中,人物仿佛获得了生命,微笑着对着镜头说道:“三代同堂,幸福美满,一代更比一代强。”这一奇妙的瞬间出自 89 岁的贺储兴,他是一位在养老院学习人工智能的上海老兵。
“我掌握了很多科技知识,能够让彩色照片动起来,还能让照片说话,这真的很有趣。”贺储兴乐呵呵地表示。这位在军队转业后从事口腔医学四十余年的医生,退休后依旧保持着对学习的热情,如今又对人工智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上海的遐福养老院,贺储兴与一群同龄的“老同学”们聚在一起上课,学习手机使用技巧以及与 AI 的互动。这些课程的志愿者是来自跳跳糖星火社团的年轻人,他们每两周都会来这里,耐心教授老人们最新的科技知识。
AI 课程走进养老院
2025 年 3 月,在一次手机课程中,跳跳糖星火社团的志愿者们首次踏入上海遐福养老院,向老人们介绍当下流行的 AI 工具。
贺储兴立刻被吸引:“我一看到,AI 竟然能让照片说话,还能唱歌,真是神奇又有趣。”
这位老人迅速上手,上传了自家的全家福,并利用 AI 让照片中的人们发出拜年的祝福。5 月他去南京旅行时,还用 AI 为自己与伴侣的旅游照配上了音乐和声音,制作了视频。
[视频内容] 本文包含视频内容
贺储兴把自己和老伴的照片制作成视频,并让照片说出“相亲相爱的老两口”。(00:02)
养老院中的学员们都不简单。贺储兴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1962 年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毕业后,他被选拔到军医大学工作,曾在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的前线救死扶伤。
在他的同学中,有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和中小学老师,尽管年龄较大,但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丝毫未减。
经过十几次的学习,老人的进步让人惊喜。76 岁的顾老师已经与人工智能“豆包”成为了“闺蜜”。她让豆包作诗、写文章,还请豆包帮她设计头像和起网名。豆包为她起了五个网名,因她热爱越剧、沪剧和评弹,最终她选择了“戏韵八音盒”。
顾老师与豆包成了闺蜜,她还让豆包为自己取了网名。
“对老年人来说,想要为自己取个网名是相当困难的,而豆包为顾老师取的名字令她非常满意。豆包设计的头像与她年轻时的样子颇为相似,她更是对豆包爱不释手。”跳跳糖星火社团的志愿者季淑棋笑着说。
87 岁的吴永生则将豆包视为日常助手,“无论什么问题都可以问豆包”。她喜欢用豆包导航,并与之聊天。最近她几次尝试挂号看病未果,询问豆包后便学会了几招。
一些老人甚至会把自己的体检报告发给豆包,请它“帮忙看看”是否存在问题;也有老人好奇自己的生平简历,觉得从 AI 的口中得知这些内容令人兴奋。
年轻志愿者手把手教学
教授老人们 AI 技术的,正是跳跳糖星火公益社团的一群志愿者,这个社团由字节跳动上海工区的员工组成,成立于 2023 年 10 月,寓意如星星之火,传播温暖与善意。
自 2024 年起,星火公益社团开始重点关注老年人群体,与养老机构合作发起了“时光印记”AI 公益挑战赛,帮助老年人回忆自己的故事。在这一活动中,志愿者们带着录音笔走访养老院,倾听老人们的故事,并结合他们提供的照片,在线上发起征集赛,邀请参赛者运用即梦 AI 技术,根据资料为老人们制作能够动起来的照片和 AIMV。
老人们对这些作品非常喜爱,对能让照片动起来的 AI 技术充满好奇。这使得星火公益社团的团长张念平深受感动,决定在养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教授老年人使用 AI。2025 年,跳跳糖星火公益社团将 AI 技术带入上海遐福养老院,开展“用 AI 让信息无碍系列活动 -HelloAI 老年课堂”,以“手把手”的方式教老人们学习 AI。
在公益课堂上,志愿者们耐心教导老人使用 AI 技术。
“第一堂课我们教老人如何使用即梦 AI 让照片动起来,这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季淑棋回忆起课堂上老人们开心的场景。课程结束后,志愿者们收集了老人们的需求,希望 AI 技术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帮助到这些老人。
根据老人们的要求,志愿者们接着开设了更广泛的 AI 课程,例如教老人如何用 AI 问路、看病挂号、获取健康知识,用抖音制作视频,甚至制作“数字人”等等。与此同时,志愿者们还教会老人如何辨别网络视频中的 AI 和真人,增强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
志愿者组织的 AI 反诈课堂。
所有的课程都由跳跳糖星火公益社团的志愿者们设计。季淑棋对视频剪辑感兴趣,因此开设了视频配乐和特效课程;林芸萍则教老人如何拍摄抖音视频;严颖结合豆包 AI,教老人如何通过自己的声音生成“专属 AI 语音”……他们也在努力将这些经验系统化。“我们联系了复旦大学的申琦教授,希望能够优化整合现有课程,形成更系统、可复制的课程,不仅能减轻志愿者在课件创作上的负担,还能推广到更多养老院,甚至扩展到智力障碍儿童群体。” 季淑棋表示:“AI 不应仅仅属于年轻人,我们希望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都能感受到科技的温度,跨越信息鸿沟。”
帮助“银发族”跨越信息鸿沟
教老年人学习 AI 并非易事。“养老院里有些老人年龄较大,八九十岁,虽然具备一定基础,但在面对复杂的界面和众多按钮时,难免反应迟缓,需要帮助。”季淑棋解释道。
志愿者们发现,许多对年轻人而言简单的操作,对老人却需要拆解成多个步骤。例如,将 AI 的回答复制到微信中,对于老人来说就需要分解成很多环节,志愿者必须一步步讲解。此外,虽然老人们在课堂上已经成功让老照片动起来,并拿到了课堂的 PPT,但下课后仍然要求志愿者将操作步骤逐一写清,甚至画出需要点击的图标,以便他们对照操作。
基于课堂的反馈,年轻志愿者们摸索出一套体贴的教学方法。每堂课除了主讲人外,还有 8 到 10 位志愿者参与。主讲老师先在屏幕上展示内容,然后教老人们实际操作手机。在练习环节中,志愿者们一对一或一对二,耐心地指导学员,反复讲解每一个步骤,直到老人们完全掌握。
“年纪大了,有些老人耳朵不好,需要助听器,有些人记性不好,听完就会忘记,志愿者们都不介意,慢慢地一点点教我们。”贺储兴感慨道。吴老师则表示,志愿者甚至比她的女儿还要耐心,教她使用豆包让照片动起来,解决了“怎么关闭抖音声音”等实际问题。志愿者们还会根据老人的需求进行“定制”讲解,比如某位同学想了解 deepseek,志愿者也会在旁细心讲解。
这个项目不仅带来了技能的学习,也促进了心灵的交流。许多志愿者来自上海之外,亲人不在身边。每逢周末,他们来到养老院上课,便成为了与老人们分享爱与真情的契机。“在养老院,大家就像家人一样,氛围温馨和谐。”季淑棋说道。
跳跳糖星火公益社团的志愿者们。
这些老人们也感受到了这种温暖。贺储兴表示:“年轻人用他们的爱心、技能和工具,帮助我们这一代人跨越信息鸿沟,更好地融入信息时代。”
每次课程结束时,志愿者们都会整理好教学用的 PPT 和材料,老人们则期待着下一次的相聚。
贺储兴在他的 AI 作品家人群和同学群中,兴奋地发现:“他们还不会做,我比一些年轻人学得还快!”说这话时,他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微笑。
这座由志愿者们用爱心构建的“科技桥梁”,正在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因 AI 而享受更加丰富和充实的晚年生活。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