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39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文 | 棱镜
高达 53.7% 的高学历政企工作人员竟然将 AI 生成的公文误认为人类撰写的作品!
在 2025 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贵阳市国信公证处主持了一场引人注目的双盲测试,吸引了政企界的广泛关注。72 名高学历的政企人员(其中 69% 来自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99% 拥有本科学历)被要求在 10 分钟内阅读 6 篇文章,并区分出哪些是 AI 生成的文本。这 6 篇文章中,有 3 篇是由 AI 产品“方寸智脑”现场生成的,另 3 篇则是从政府网站下载的人类创作的文章。
测试结果显示,53.7% 的参与者错误地将 AI 文本当作人类创作的。这一开创性测试不仅展示了 AI 在政务写作领域的成熟度,也揭示了深度行业化的 AI 正在从工具角色转变为决策伙伴。
观众进行“人机测试”(受访者供图)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 +”行动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增强 AI 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然而,IDC 2024 的数据显示,由于政务场景的合规要求和通用大模型的幻觉风险,政务 AI 的实际应用率仍然不足 35%。这一困境正被方寸无忧与华为云的合作方案所打破。借助“方寸智脑”融合政务专家知识的模型能力与华为云 Tokens 服务的高效协同,双方建立了一个极为精准、高效的政务 AI 写作新模式,政务审校的准确率提升至 99%,公文写作效率提高超过 20 倍。
1 政务智能化转型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如今,各级政府正在积极推进“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的数字治理新模式,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整合政务数据、社会数据和物联网数据,以实现更加精准的治理决策。政务办公的全流程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在这场深刻变革中,公文写作这一基础而又重要的环节却面临着独特的挑战。
从效率方面来看,传统的公文写作常常需要耗费数天的时间。撰写一份高质量的汇报材料,往往需要查阅大量文献,反复推敲措辞,加班到深夜已经成为常态。传统写作过程耗时费力,工作效率低下,加之工作人员面临知识盲区的风险。例如,在撰写制造业发展计划时,工作人员不仅要理解相关政策、技术趋势、区域经济布局,还需掌握本地企业情况、产业链短板及政策补贴导向,这些复杂多元的知识要求,对相关人员构成了极高的专业壁垒。
在技术层面上,也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尽管通用大模型在某些领域表现出色,但其固有的幻觉问题与政务场景对准确性的极高要求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政府公文涉及政策表述、数据引用等关键信息,必须做到百分之百准确,任何细微的错误都不可容忍。这意味着必须具备行业专业知识的同时,提供安全可控的技术解决方案。
此外,政务安全层面的考量尤为重要。政务文本往往涉及重大政策表述和敏感数据信息,一旦出现错误,可能引发严重的政治风险。这种风险使得许多政府部门对 AI 写作工具持谨慎态度。
方寸无忧的联合创始人兼高级副总裁梅俊博士的亲身经历,正是这种困境的真实写照。他曾因紧急任务连续工作五天,致使脚肿得无法行走。这种刻骨铭心的体验,坚定了他通过技术创新解放政务工作者于重复性脑力劳动的决心。
2 首次突破图灵测试!政务公文写作的三阶跨越 AI 引擎
在确保安全和准确的前提下,如何真正实现 AI 在政务办公中的突破性进展?经过不断的探索,梅俊博士带领团队基于方寸无忧可私有化的“方寸智脑”智能体平台,开发出高效精准的公文写作智能体。
在 2025 年 8 月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方寸智脑”凭借其突破性的技术表现,受到了行业的广泛关注。图灵测试的结果显示,有 53.7% 的参与者将“方寸智脑”生成的文本视为政府发布的真实公文,超出真实公文的判定率高达 6.02%。这一突破性成果的背后,是“方寸智脑”与华为云的深度技术融合。
方寸无忧的首席技术官杨钢曾在分享中提到,AI 应用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直接使用 Prompt,到使用 Dify 等工具创建固化流程的 Agent,再到通用 Agent 自主规划。“方寸智脑”作为政务公文写作领域首个支持完全私有化的通用 Agent,成功实现了公文写作从“人机协同写得像”到“自主运行写得准”,再到“辅助决策写得优”的三阶跨越。
“方寸智脑”的技术创新基于四大内核体系:
-
在专用模型层面上采用“大小模型协同”架构,利用专项训练的自研模型处理专业、高精度任务(如政务审校),结合前沿通用大模型处理开放性任务(如内容生成),并通过多智能体协同、微决策拆解和任务约束技术解决大模型“幻觉”问题,确保内容“写文回答必有出处”;
-
在专家知识层面,公文专家梅俊博士的 AI 公文写作方法论深度融入产品,确保智能体输出符合公文规范和专家思维;方寸的首席内容官张凤强与 20 余名时政专家组成的团队,实时对重要表述与政策变化进行人工审核与更新,确保规则库的权威性和及时性;
-
在数据层面,基于方寸无忧九年来积累的海量高质量数据,建立了包括 5 亿条审校数据、近千万审校规则的审校数据库;通过数据清洗、结构化处理与知识图谱构建,建立的近 800 万篇公文、政策和法规的数据库,涵盖中央级、国家级及省市级机关单位的文档;
-
在工具层面,集成了公文写作、政策解读等上百种专业工具,支持 AI 智能体快速调用工具解决复杂问题。
这种技术架构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解决了政务写作中的效率难题,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从源头上避免了政治风险的发生。
在“方寸智脑”的背后,华为云 Tokens 服务为这一智能写作系统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撑。基于 CloudMatrix 384 超节点和 xDeepServe 架构,该服务提供单芯片最高 2400TPS 的吞吐量与 50ms 的超低时延,确保了“方寸智脑”核心推理能力的高效运行。正是依托这一强大的算力基础,“方寸智脑”独创的“一个大脑统筹,九位专家协同”智能体架构得以高效运转。
以行动计划为例,用户只需输入标题,系统便能自动调度信息搜索、资料分析、主题提炼、结构生成、内容润色、合规审校等 9 个专家智能体进行分工作业,形成流水线闭环,将原本需要数天的公文写作过程缩短至 15-20 分钟。
该解决方案还利用华为云的全栈云服务构建安全可信的底座,支持完全私有化部署,确保政务数据不外泄,满足最高安全要求。未来计划适配华为政务云和 Cloudpond,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通过华为云 MaaS 平台和商城,方寸无忧的智能体能力得以更广泛地接触客户,而 Tokens 服务的按需付费模式显著降低了政企客户,尤其是中小型单位使用高级 AI 写作能力的门槛,推动 AI 能力的规模化、普惠化落地。
3 实践落地,AI 如何成为“体制内的笔杆子”?
任何颠覆性技术的出现都难免引发关于“是否会替代人类”的讨论,AI 公文写作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对于这样的疑问,梅俊的回应清晰地传达了公司的价值观:技术的终极目标并非替代人类,而是通过人机协同,使工作者从重复性、规范性强的任务中解放出来,专注于策略优化、政策创新和创造性思考等更具价值的工作。
这一理念正在全国各级政务部门得到实际验证,目前“方寸智脑”已服务超过 2000 家用户,包括 19 个部委单位,覆盖 25 个省,260 余家省厅级单位,600 余家地市级单位以及 500 余家企事业单位,展现出强大的落地应用能力。
目前,“方寸智脑”的智能政务审校和智慧公文写作在各级政府、媒体和国有企业的成功实践,为 AI 政务应用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政务数字化进程的加快,方寸无忧与华为云正携手推动智能写作向更高水平演进。短期内,依托华为云 MaaS 平台和灵活的 Tokens 服务,方寸无忧将迅速开放税务、法律等垂直智能体,显著降低政企客户的定制化成本和部署门槛。从长期来看,AI 政务应用正在经历从工具到伙伴的深刻转型。
未来,AI 将不再只是提供标准答案的百科全书,而是演变为能够理解治理逻辑、提供决策参考的“行业级军师”和“可信赖伙伴”。当 AI 能够撰写出人机难辨的公文时,便标志着 AI 智能体开始深入理解治理逻辑与行业知识,这才是数字政府智能化转型的真正开端。方寸无忧与华为云在 MaaS 生态下的深度合作,正在为这一未来奠定坚实的算力与智慧基础。
今日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