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23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如今,使用人工智能软件输入主题或问题,片刻之间便能生成数千字的文章,其写作水平甚至超过许多人。这一革命性的趋势标志着人工智能写作时代的到来。那么,人工智能对科幻创作的影响究竟如何?在最近举行的 2025 中国科幻大会上,行业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表示,AI 已经能够创作出逻辑严谨的长篇小说,未来可能会取代某些模式化的写作。然而,复杂的人性与情感的独特性依然是人类作家的“护城河”。
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的主任何弘则提到,AI 工具已深刻影响网络文学的创作,但真正的“爆款”依然离不开对人性的敏锐洞察。
与此同时,不少专家对 AI 写作可能引发的风险表示忧虑。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峰坦言,尽管 AI 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生成大量文字,但其“高效性”背后潜藏着认知偏差与社会不平等的隐患。
科幻作家杨平从教育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类思维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不仅能显著提升创造力,还可能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与不平衡。他强调,现阶段人们应当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将其视为想象力的一部分,期待它带来的更多可能性。
业内普遍认为,AI 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类文明的面貌。通过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技术,AI 正在赋能各行各业。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AI 不仅是提升效率的动力,更是突破人类认知极限的钥匙。我们必须把握这一技术创新带来的机遇,同时建立以人为本的 AI 伦理框架,共同构建人机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泉根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深刻影响了科幻文学的创作工具、题材、传播方式、版权伦理、作者角色和读者体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重构创作伦理,建立人工智能辅助创作的“三定律”,并发展“算法审机”机制,对训练数据进行意识形态的筛查,以防止潜在的偏见渗透。
中山大学的副教授王威廉同样强调,在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大文明变革时期,科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文科内的转变,更是整个知识生产领域的根本变革。通过科幻写作,学生能够结合个人生活体验,重新思考在人类面临新文明巨变时的存在方式。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邱华栋呼吁,科幻文学应成为文明对话的桥梁,中国科幻应以“夸父逐日”的精神探索技术潮流中的人文价值,发掘青年创作者并推动跨界合作,将当代科幻文本打造成未来的文化遗产。他质疑,在“算力统治时代”,面对可编辑的记忆和逐渐冷却的宇宙,诗歌与爱情是否依然是文明的基石?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旅程中,科幻文学需要通过富有诗意的探索,赋予人类精神永恒的力量,书写出一部科技与人性交织的中国科幻史诗。
□记者 吴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