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65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新华社记者张云龙
最近,“90 后”作家刘楚昕因其小说《泥潭》获得漓江文学奖虚构类奖项。在领奖时,他哽咽着回忆起已故女友给予他的支持,现场观众深受感动。
刘楚昕的创作根植于人类的生活经历与情感,这与人工智能(AI)通过算法生成内容、缺乏情感波动的方式形成鲜明对比。尽管 AI 无法体验人类的情感变化,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 在写作、创造与想象力方面逐渐对人类发起挑战。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果 AI 的写作能力超过了人类作家,是否意味着人类的创造力将被取代?
用户在 DeepSeek 手机客户端上提问(2025 年 2 月 17 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就在刘楚昕发表演讲的一个月前,著名科幻作家、《三体》系列的创作者刘慈欣在一次与多位作家的对话中,分享了 AI 写作能力急剧提升对他心灵的冲击。
刘慈欣坦言,写作的冲动不如年轻时那般强烈,创作常常面临瓶颈,唯有不断努力与思考。他曾将一部长篇小说的一章交由大型语言模型 DeepSeek 续写,结果让他感到震惊。
“看完之后,我虽然不愿承认,但不得不说,它的写作水平确实超出了我。”刘慈欣表示,“这让我感到一种巨大的失落。”
“写作的最大乐趣在于,我能够创造出一个由我的科幻创意延伸而来的世界和故事。”在刘慈欣看来,当 AI 的写作能力开始超越人类时,写作的意义将会发生根本变化。“作者在精神上的身份将会完全不同,我们不再是那种无上的创造者,可能会转变为其他角色。”
刘慈欣并不是唯一感受到 AI 冲击的创作人。在中国的文学和艺术界,围绕 AI 是否会取代人类创造力的问题,正在展开广泛的讨论。
2025 年 5 月,观众在文博会腾讯展台了解 AI 产品。新华社记者 肖恩楠 摄
科幻作家韩松认为,AI 可以成为人类创作的“合作者”。“AI 汇聚了大量的知识,能够激发思维、提供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但是,有些人类创造力的元素——独特的生活经历、灵感的顿悟以及非理性和不确定性——是 AI 所欠缺的。”
在他看来,创造力与人类的意识和情感波动息息相关——这一点在计算机领域尚未完全解决,所以目前人类的创造力很难被 AI 所超越。他解释道:“AI 的运作受限于算法的范围,而创造力往往源于人类意识中神秘的运作机制。”
韩松认为,通过人机合作,AI 能够扩展科幻创作的边界。“AI 能分析海量数据,发现人类可能需要多年才能捕捉到的联系,并生成开创性的想法,从而带来全新的解决方案。”
2025 年 3 月 27 日,在北京首钢园的沉浸式科幻空间展厅,参观者佩戴头显装置,体验星际奇航之旅。新华社记者 魏梦佳 摄
然而,也有创作者对此表示更深的忧虑。
导演及编剧俞白眉指出,AI 正在全面渗透文化创作领域,其发展速度超出了预期。他表示,AI 不仅能够模仿人类的创作模式,甚至可能最终超越人类的想象极限。
“AI 能够通过算法分析、模拟并重构人类作品中我们自己未必察觉的规律。”俞白眉表示,“一旦这种能力成熟,可能会使我们在艺术领域变得无能为力。”
他将 AI 比作“尚不会说话的魔童”,潜力巨大。“今天我们认为人类的情感复杂,无法公式化,但 AI 的发展表明,这种复杂背后或许也存在数学规律,而我们只是尚未具备足够的能力去理解它。”
也有人持较为中立的观点,认为就像摄影、电影和数字媒体的出现并未终结传统艺术,AI 的崛起也不会抹去人类创造力的价值,反而有可能推动其向未知的领域发展。
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随着 AI 能力的不断增强,创作者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与 AI 共存的时代,人们必须重新定义人类创造力的角色。